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经验做法:创新“交通+”模式 疏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

为有效解决两改后镇村联网接入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出行新需求,某县着力通过交通凝聚民心、保障民生、调动民力。通过完善路网建设、定制特色服务、下沉管养责任,有效保障了人流、货流畅通,有效疏通了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一、流量+人气支撑,打通合并“最后一公里”

针对两改后部分新老村镇道路不通、合并不彻底等问题,着力做好调研、规划,加快建设,确保“路通”带动“和”。首先是进行路况。利用遥感技术和“舒路通”APP,对两次改革后的路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目前,已发现合并镇与中心镇、合并村与建制调整村之间的断头路和联网路960多公里。二是编制路网规划。邀请专业的交通路网规划公司,结合现有的农村路网、初步成果,以及全县产业布局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县的农村路网规划,对农村路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并征求了不同地区乡镇群众的意见。三是推进路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村民自筹的模式,开展竞争和项目立项,推进两改后的农村公路网建设。目前,幸福至鲁班、双升至忠孝、建设至永明等项目已进入勘察、设计、招投标阶段,正在拓宽村道窄路74公里。

二、交通+民生,定制化出行“多样化选择”

为缓解两改后乡镇面积增大、通勤距离长等带来的“办事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优化调整县域内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某县定制了“学生班、市场班、物流班”,着力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首先是开通“学生专线”。根据学生上下学时间相对固定的特点,以“定点、定时、定车、定线、定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上下学班车服务。根据运力覆盖和学生分布情况,科学设置接送路线和站点,按照成熟一个开一个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校门口、车门口、家门口”一体化的便捷交通服务。目前,以某镇为试点,已开通6条运营专线,调配车辆20辆,设立58个落客站,为481名需要上下学的学生提供专线服务。学生平均乘车价格由3.8元/人次降至2.6元/人次,平均每人每学期节省车费216元,最高成本降低53%。原航线客座率从40%提高到70%,实现了企业“增利”。二是开通“市场班车”。大力实施“金通工程”,在出行需求大的乡镇开通直达中心集镇的公交线路,加密发车频率,实行滚动发车。通过张贴响应式服务公告栏、设立农村客运招呼站牌等方式,鼓励群众通过电话、招呼站等方式就近乘车,逐步形成“公交优先、班线为主、预约响应为底”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体系,切实保障群众“急难所急”,目前一个镇已形成5条公交专用道。三是开展“带货快递”。针对农村客运航班增加和线路联通新变化,探索发展“干线经济”,积极开展货运、邮政、快递等农村物流服务功能,依托客运站设立物流节点,试行电话预约,农村客运车辆采取小型快递服务,承接邮件配送外包,扎实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第三,流量+民力,编织管理“群众责任网”

针对路网管理资金缺口大、管护力量薄弱等问题,利用两改后镇村人口普遍增长的优势,切实推动管护责任“下沉到底、齐抓共管”。第一,“村民自治”保护农村公路。通过公选、在无工作的党员中设岗、整合农村人居清洁力量、鼓励大型运输养殖公司承包等方式,在各村选举“路长”、“护路员”、“养护工”,负责日常巡查、清扫、抢通,确保村道畅通,引导群众参与村道日常管理和养护,让“公共事务”变成“家事”。二是“村民投资”,稳定资金来源。根据两改后村社人口普遍增加的情况,上级争取一点,同级财政投入一点,农村公共运行维护和人居环境改善资金整合一点,群众筹集一点落实维护资金,形成稳定的投入来源。三是“村民受益”,保证积极性。明确路面清扫、路肩养护、边沟清理、道路环境等管理监督标准,建立道路养护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监督机制,在村民会议上表彰在村道养护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优先选拔村后备干部,走出了一条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村道养护之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经验做法:创新“交通+”模式 疏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