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叶圣陶的故事(小时候的叶圣陶)

稻草人叶圣陶

1894年,叶圣陶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苏苏州。苏州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称,其杰出的水土也养育了许多文人墨客。

叶圣陶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时清朝大厦即将倒塌。贫穷的日子和被压迫的现实成为叶圣陶童年记忆中的阴影。

在我的记忆中,虽然父亲在地主家做会计,但他的家庭仍然很贫困。不过,叶圣陶从小聪明好学,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影响他学习的勇气。1907年,这个穷小子考入草桥中学,开始了新的学习历程。

草桥中学的学习不同于当时很多学校为了“科研”而进行的教学,也不是八股文的学习,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第一次尝试在自由空的氛围下不断充实自己。

叶圣陶

尽管接受了如此免费的教育,叶圣陶还是无法逃脱科举考试。11岁时,叶圣陶参加了一次道教考试。如果他通过了考试,他将被视为学者。那次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多年后叶圣陶仍能清晰地记得那次考试的场景。

在苏州府举行的道路测试,只有通过县测试和政府测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父亲想让儿子见识更多的知识,于是给他打扮了一番,让叔叔带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叶圣陶向父亲提了一个要求:“我要带两个铃铛瓜。”父亲笑着同意了。

叶圣陶书法

父亲为他选了两个绿铃铛瓜,放在篮子里,用纸盖住。舅舅为叶圣陶提了一个书箱,里面装着笔墨纸砚,以及参加考试的必备书籍,如《四书记根》、《五经要目》、《广训御旨》等。

叶圣陶戴着一顶红色流苏纬纱帽,就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他和他叔叔先去了一间公寓休息。已经有四个学生来参加考试了,他们都很老了。听说有个12岁的孩子来考试,都是看着新奇。其中一名学生还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来参加考试呢?”在他们看来,叶圣陶如此年轻就参加如此规模的考试是不可想象的。

叶圣陶

叶圣陶天生聪明。虽然他很年轻,但他很有知识。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压抑而死板的考试,他根本不在乎所谓的“名气”。

等到第二天考试的时候,贡院的考试棚门口挤满了许多人。因为不习惯一大早起床,排队等候的叶圣陶几乎昏昏欲睡,但他担心父亲带来的吊瓜放在篮子里,怕被压扁,于是打起了精神。

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时,叶圣陶急忙回答。义门门槛太高,叶圣陶太小,就被抬进去了。叶圣陶从灯笼的数量中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点燃一支白色蜡烛坐下。毕竟12岁的叶圣陶还是个孩子。考试时他没有看试题,但他在想铃瓜。他抵挡不住铃瓜香味的诱惑。他先挑了一个,然后用刀把它切开。他打算先吃一半,但他停不下来,一口气吃完了。

叶圣陶与冰心

吃完后,叶圣陶忙着打开试卷看上面的问题,有点生疏了,于是他开始不由自主地四处张望。突然,他看到前面的人拿出了《礼记》,他也拿出了《礼记》,但他不知道是哪一本。他本应该匆忙构思和起草文章,但突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于是他开始想吃瓜。

“很简单,”他对自己说,“吃完东西就写,然后你必须集中注意力。”于是我吃了第二个好吃的铃铛瓜三次,五次,两次。之后,他开始专注地盯着这个话题并扼杀它。几个小时后,他终于拼凑出了一份300字的“倡议书”,并立即交卷,像一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走出考场。

这场看似“严肃”的考试,成了叶圣陶童年记忆中永远的定格。多年以后,叶圣陶还会时常想起当时的情景,但更多的是关于甜丝丝对马灵瓜的回忆。

叶圣陶画像

叶圣陶改了几次名字。他的原名叫叶邵军。当他12岁进入苏州长垣坞公立小学时,他请张先生取一个字,立志爱国和强大。张先生说:“你的名字叫邵云,有一首诗写着‘冰君’,所以选择‘冰臣’作为这个词很好。”并教育他要想爱国,首先要爱国,要了解国家的山川历史。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第二天,叶找到张先生说:“清廷已被摧毁,皇帝已被推翻。我不能再当部长了。请改一个字。”王先生笑着说:“你的名字叫邵云,有诗说‘圣陶俊的一切’,所以以‘圣陶’为词。”就这样,叶邵军满意的走了。1914年6月10日,叶在《小说丛刊》第二期发表了文言小说《玻璃橱窗里的画》,署名“圣陶”。后来,他将“叶”姓与笔名“圣陶”联系起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笔名。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独到而系统的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理论;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时,他精辟而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总结提炼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中,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叶圣陶铜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叶圣陶的故事(小时候的叶圣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