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社区党建典型案例材料

围绕“搬得出、留得住、发展起来、富起来”的目标,社区党总支牢牢把握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加强示范引领,带动整体推进,探索以居民自治为基础的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安置点规范化、长效化管理,切实完成好搬迁群众后续服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先后获得市级安全社区、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就业扶贫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一.背景和原因

该社区成立于2019年4月,是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投资3.7亿元,安置5个村49个村民小组586户2196人。社区成立和居民全部入住以来,群众安居乐业,但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困扰群众的乱象问题:一是群众难以融入,搬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习惯、邻里关系、风土人情不习惯,无法融入,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群众办事难。一些人跨城镇流动办理相关事务时,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导致不便,成本高。第三,有效管理困难。存在“野一半夜扰民”、“村民把公共区域的花园变成了菜地”、“我家邻居乱建,影响村容村貌”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社区积极探索“五治”基层治理模式,以党建为核心,开创基层善治新模式,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执政“根基”。

2021年1月,社区积极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通过党员群众推选出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社区“两委”干部,推动“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打造精兵强将,带领各社区党员群众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社区的管理工作。社区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努力构建“1+3+N”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党建引领“多网融合”,深入实施市级党建引领市级治理智能平台和市级共治应用,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事件受理、分发、处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务工作者、村组致富带头人作用,形成“人人都是战斗员”的强大合力,快速有效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痛点。开展“头雁领航红旗联创”活动,学习借鉴其他村(社区)的先进经验,补齐短板。严抓党员队伍,在社区设岗60名党员,整理、处理、上报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疫情防控等。,发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精细化治理为重点,将社区划分为9个网格,建立党员联系群众“1+10”制度,将党员凝聚到网格中,形成党建与治理相统一的格局。

(二)加强法治保障,提升治理“需要”。

社区将加强法治宣传,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活动,增强群众法律底线意识和红线思维。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行法律顾问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形成依靠法律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良好法治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如广告牌、宣传牌、横幅、海报、宣传册等载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向居民宣传反邪教、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邀请公安、政法、司法等领导为全体社区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形成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推进社区“慧眼工程”建设,在社区主要路口和公共区域安装27个视频监控摄像头,探索“一屏知天下、全网管”的智慧治理模式,切实提高各类潜在风险的预测预警和防范能力。

(三)增强自治能力,夯实执政“基础”。

积极践行新时期“乔峰经验”,整合社区党支部、网格员、驻村工作队、社区民警等力量,并建立民生台账,确保村级各项工作顺民心、顺民意、顺民情,为基层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治理水平。完善“基层会商”和定期巡逻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社会治安联防联控、重点工作联合治理、突出问题联合治理、服务联合管理、基层治安联合创建的新型治理模式,取得了有效化解社区98%以上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围绕居住环境、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修订村规民约,促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议事会、红白议事会,形成“共同办大事、评判好坏、事事都管”的治理格局;严格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提高社区民主管理水平。实行“三务”公示,坚持“四议两公示”制度,让村民自主决定社区重大事项,做到事事公开透明,形成“共管村务,共谋振兴”的良好自治氛围。

(四)重视道德教育,激活执政“力”。

以文化活动播撒传统文化的优秀种子,在规范“主题党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节日、节假日,通过举办“送祝福春联”“我们的节日端午”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创新活动内容和载体,开展“一个家,一个梦想”乡村音乐会、“放飞心愿,拥抱未来”亲子游园会、欢乐影院等活动,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乡风。以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理论宣传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文化艺术志愿服务队、平安志愿服务队、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六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二字深入到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振兴、防控工作中。以“榜样”传递身边的正能量,社区党总支将牵头评选好人好事榜,坚持通过身边人告诉、教育身边人,从身边小事做起,见思启、敬德向善,切实增强道德感召力,做好服务群众的“下半场”文章。

(E)在治理的"基础"上,建立坚实的民生基础。

安居乐业需要快乐。社区把“稳定、发展、繁荣”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把党建和民生结合起来,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农民工工作站,加强技能培训,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实施“党建+就业创业”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叉车驾驶、保洁等10多项技能培训,提高居民择业竞争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开展“地企共建”,与镇上“两矿一公司”和就业企业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积极为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778人将在家门口就业。实施欢乐水世界旅游扶贫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整合党建、民政、信访、社保等窗口。,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第一时间传达惠民政策,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需求,通过线上服务加强民生保障。立足多民族杂居村实际,以民族进步、文化惠民为社区建设重点,带领群众发展花腰傣手工业,以旅游小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56户实现了自主创业、增收致富。探索发展之路,增加集体收入。以省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投入50万元联合村办企业,每年分红4万元。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将闲置扶贫厂房租赁给企业建立幼儿园,每年收益10万元。它将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效果与应对

(1)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为抓手,积极践行新时期“枫桥经验”,开创基层善治新模式,有效解决传统党建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初步找到社区党组织建设新模式、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

(2)社区干部的群众意识普遍提高。通过推行社区两委、团干部、支部党员到户的工作形式,对社区实行划片分组的管理服务模式,明确群众情况和需求,充分运用党建引领的“多网融合”网格化治理格局,精细化社区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的“四化”治理服务模式, 及时响应群众需求,实行上门专项服务,使解决社区居民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组织和发挥得到发挥。

(3)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将人居环境改善与创建国家卫生镇村相结合,在前期改善公共绿化带占用的基础上,治理社区群众房前屋后乱丢垃圾的问题,带领村干部党员在镇指导组的指导下逐一筛选, 并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观念,更新生活习惯,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彻底改变社区脏乱差的面貌,让社区焕然一新,让群众过上新生活。

(四)社区治理取得新成效。社区党总支积极争取基础设施短板项目和用好镇级财力“双百行动”项目资金,建设社区篮球场公厕满足业余体育活动需求,完成社区7组挡土墙防渗、3组空地下水防渗、9组公房场地硬化、 以及社区小广场的绿化,为百姓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转化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第四,经验与启示

(1)党建是核心。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区社会治理有序发展。只有严格落实总支书记“具体负责人”责任,坚持抓书记、抓细节,带领社区认真开展基层治理,突破薄弱环节,一抓到底,重点攻关,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的落实和有效执行。

(2)群众参与是基础。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干部应尽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把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落到实处,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群众的事情和群众商量,依靠群众解决,增强群众的自主性。

(3)实用服务是关键。结合社区居民来源多样、物质文化需求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背景,通过“五治”模式,使社区成为沟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引领共同价值观的主阵地,让人们享受到居家就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等服务,为社区社会治理凝聚人心,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D)社区和谐是目标。通过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推进社区治理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形成“组织引领、多元共治、功能完善、邻里融合”的治理体系,让社区成为温暖的“大家庭”,培养“自强、互助、用心、融合”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社区党建典型案例材料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