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把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结合好。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考虑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各种环境治理“工具箱”中,财政政策和环保技术是重要的治理手段。它们一方面为污染防治提供弹药和草,另一方面解决了污染防治中难啃的“硬骨头”,如鸟之翅膀、车之车轮,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精神,加快建设这座美丽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作用,以科技手段解决污染防治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走在全国前列。
一、我市生态环境领域财政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完善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为生态环境治理聚集足够的资金。目前,我市生态环境投资领域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环境财政资金配置效率有待提高。根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央、省、市污染防治资金主要采用项目法分配。因此,资金的分解必然与项目情况密切相关。如果项目储备丰富、前期工作扎实、技术路线科学、核心内容成熟,资金落实快、效益好,否则落实慢、效益低。目前全市土壤、大气项目储备相对不足,部分市县资金分配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部分地区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环保领域的投融资模式有待拓展。与经营性项目由用户付费、准经营性项目由政府填充的模式相比,生态环保公益项目没有收益,对社会投资没有吸引力。要加强项目规划、包装、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目前生态环保投融资支持政策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少。以融资贴息为例,财政融资贴息只补贴环保项目贷款利息,不涉及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费、保险费、信用评级费,引导和撬动作用有限。
三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有待深化。流域生态补偿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我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从以往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仍有三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全球推广有待扩大,金沙江流域和“毛细”中小河流尚未建立补偿机制。湖库流域,尤其是具有饮用水源保护功能的跨区域湖库流域,呼声很高却很难落地。其次,“三水总体规划”存在不足,水生态指标监测与考核技术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有效支撑相应补偿与考核指标的设计;第三,补偿方式有待改进。目前以经济补偿为主,多是锦上添花,少是给予欠发达地区及时的帮助。
二、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自主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新污染物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生态环境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面对新的要求,我市环境科技领域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开发与市场开发的联系不强。市内企业R&D活动不到三分之一,R&D资金仅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远低于欧美15%-20%的水平。许多企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技术研发、应用和市场对接不足,应对生态环保新形势新要求不够,适应生态环保产业深层次结构调整能力不强,综合竞争力不强。
第二,集聚和整合对发展趋势不够适应。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集群化、连锁化发展不足。此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受到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的制约,需要更有力的支撑。
三是环保科技队伍人才匮乏。环境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标志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性成果产出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支撑生态环境智能监管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对推动生态环境监管职能转变、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还不够。
三。工作建议
(一)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精准支持这座美丽城市建设。
一是以规划大型项目为重点,坚持系统思维,探索制定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分区域存储指南,鼓励以区域和流域为载体包装项目。二是优化资金分配方式,适当增加资金后补助的分配方式,拟出台以奖代补的县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政策,探索以奖代补的市级支持措施,指导县域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三是突破资金类别壁垒,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从市级层面突破不同类别资金使用壁垒,允许跨类别调剂,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环境金融。
一是构建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起草金融支持这座美丽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的金融辅导体系,争取绿色融资主体贷款,享受生态环保项目优惠政策。二是推动绿色金融工具的发展。支持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开发和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贷款损失分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环保项目的贷款支持;鼓励“银团贷款”;支持“投贷联动”;扩大融资贴息支持范围,强化资金引导作用。三是进一步推广EOD模式。制定EOD项目分类包装操作指南,建立EOD项目全周期评估体系,确保EOD项目高质量策划和高效实施。四是提高流域补偿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成都-资阳、成都-阿坝、自贡-内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选择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综合补偿试点,支持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三)发展环保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环保动力。
一是推动环保产业跨领域发展。制定市级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生态环保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全面提升、规模化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二是推动环保产业升级发展。构建涵盖前端实用技术研发、中端中试技术和装备制造社会化、后端应用示范和绩效评估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持续筛选适合解决我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定期发布不同领域生态环保技术白皮书,搭建覆盖生态环保全产业链的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促进环保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分类集中打造生态环保综合服务集团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差异化培育我市生态环保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特、新协同突出的中小企业,引导生态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四)加强科技支撑,完善产学研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组织相关部门精准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支撑,统筹规划系统性、综合性大项目,重点推进一批能有效解决当前全市污染防治工作中“卡脖子”问题和“接地气”的项目,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二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体制,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生态环境领域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共享机制,提高单位科技产出。支持相关单位加强与高校、科研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建“政府-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跨学科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探索评价与聘用分离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机构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帮助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促进“论文”走向“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以财政和科技助力生态强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