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关于全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才能强国。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我县坚持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第一,我县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

我县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混合气候,铁路、高铁、公路、机场立体交通网络健全。全区土地总面积2017249.9亩,农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4%。被誉为“滇中粮仓”、“灯笼之乡”、“龙狮之乡”。

近年来,我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先后出台了《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县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规划》、《县域抓党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规划。我们把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十三五”期间,工业方面,我县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绿色农田建设3.41万亩,增加单位土地收入,稳定粮食产量5.11万吨;推动我县“菜篮子”进入昆明重点商圈,打造现代农业亮点,成功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亿元。人才方面,2022年共培训从业人员265人,农村劳动力2143人,新增学徒200人。开展“万人兴村”行动,精准选拔专业人才对具体村进行“一对一”帮扶,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提供人才支撑。文化方面,积极实施文庙魁星阁、古梦台陈列馆等文物古迹保护建设,力争新建市级公共文化室8个。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组织非遗花灯技能培训,支持地方文艺团体发展,支持农村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收徒传艺。生态方面,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罗浜、普渡湿地建设,继续推进八家村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实施绿色美丽乡村三年行动,推进100个美丽宜居精品示范村建设。在组织上,我县严格落实县、镇(街道)、村(社区)书记振兴乡村领导机制,积极打造“基层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同时,我县组织县人大、县CPPCC等离退休党支部与杨林镇核桃村委会、牛栏江镇黄田村委会等村委会结对,进一步组织薄弱村(社区)党支部建设开展调研、把脉,多渠道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我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专项资金不足,来源单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支持,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补贴,农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没有实现。“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突出,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支农资金“跑路”情况和“上级政策好,下级资金少”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市场化资金引进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化农业发展机制。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特色产业竞争力不足。我县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形成消费者青睐的名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莴笋、杨林肥酒、牛奶粉丝萨其玛等各具特色的产品产量少,市场份额小,品牌价值低,没有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县特色资源推广销售渠道狭窄,品牌效应滞后,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

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产业规划质量有待优化。我县是昆明的花卉园艺大县,也是昆明最大的蔬菜生产县。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叶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虽然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初级经营,品类单一,产业链短,服务水平低,没有数字化运营,产销组织管理松散,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三次产业融合还不够深入。目前装备制造和绿色食品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主导地位还没有凸显出来。

农业科技支撑匮乏,自驱动发展动力不强。我县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服务机制传统,科技服务水平不高,良种化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仍有较大提高空,蔬菜、花卉、烤烟等特色产品缺乏技术支撑,整体效益不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低。

第三,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

拓宽投资渠道,构建以农业和农村发展为重点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不断完善和优化财政支农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能力,通过贴息、奖励、保费补贴、风险补偿、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构建灵活适应的多元化资金流入机制,吸引工商资本、银行贷款、社会热钱、PPP投融资等多元化投资,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县政府可以引导设立农业发展基金,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村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加大政策倾斜和增加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更好地激发我县经济发展活力,变“输血”为“造血”,继续扩大县级财力,进而稳步推进我县农业农村优先、稳定、多元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一是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模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我县粮、烟、牧、渔产业特色,着力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端发展,努力打造高科技、优质、高档农产品。二是农业生产结构要向优质高效转变。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规划“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高原特色农产品高端路线,不断提高自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独特性。第三,大力推动行业数字化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宣传资金效率,扶持和培养电商主播,更快捷地利用Tik Tok、Aauto等互联网平台扩大产品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培养客户品牌忠诚度。

加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依托我县地理、交通、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菜、花卉、雪莲果、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全面发展。打造都市休闲田园综合体和“农业+旅游”模式,积极尝试培育认养农业、健康农业、会展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优先支持重点农业园区、重点农业产业、重点农业工程、重点农业项目发展,坚持加工主导、品牌引领、科技支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3+3+N”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即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三大千亿级产业,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医疗健康和绿色建材三大500亿级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升级、园区产业升级、农产品加工升级、农旅融合、现代农业与互联网“五大行动”,持续推进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汇聚多方人才,吸引智慧,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优化自身的创新环境,吸引返乡农民工、各类科技人员和我们大学城的高校毕业生来我县创业。另一方面,实施柔性引才战略,灵活运用咨询指导、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柔性引才方式,积极推进院士科技科学院、农村科研基地、基层专家工作站建设。优先考虑昆明市院士和各类人才的合作与指导,不断扩大我县人才“磁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全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