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发展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2021年10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以建设服务为战略抓手,建设发展新格局示范区,全面建成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城市。为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会议还明确了我市五年内“五个示范”的具体目标,其中“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示范”位列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提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中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等重要论述。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源,推动产业链的形成、扩张和升级;产业链是创新链落地的载体,带动创新成果应用,不断催生新的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助于我市加快实现“示范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为建设高质量建设服务的新型发展格局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城市奠定基础。
一是我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显著,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科技自立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市科教综合实力仅列全省第三。56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在4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国家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每10万人拥有大学学历3.53万人,居全省第二位,人才竞争力优势突出。此外,我市大力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紫金山实验室成为科技创新巅峰的新标志,麒麟科技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集的创新高地。丰富的科技资源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为我市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新的发展模式以现代工业体系为基础。我市着力培育万亿产业地标和百亿产业集群,加快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电网产业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产业涵盖了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生物医药产业在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基因技术等领域优势明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积极布局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储能等未来前沿产业的新赛道。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完善,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市以新R&D机构建设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通过科技成果确认、人才评价、市场化运作、科技创新基金等改革措施,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有机整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企业孵化”科技创新链条,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科技部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的《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和《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我市排名由第4位跃升至第2位,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核心城市。第二,城市缺乏促进创新链的产业链深度整合创新链在产业链中的支撑作用仍有待巩固。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创新要素集中。它们在项目申请、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对区域外市场化创新型企业的进入具有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其次,我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技术转移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到2020年底,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我市有效发明专利的52%,但其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率一般只有10%左右。此外,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的产业缺乏一流优势学科支撑,缺乏创新链支撑,制约了科技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仍有待加强。企业是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重要纽带,天然具有将创新链与产业链连接起来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市缺乏龙头企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将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阻碍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衔接,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先进适用技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例,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我市目前缺乏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本土软件企业,行业“高原无峰”的局面仍亟待解决。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业性强,创新动力足,机制灵活。但我市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与全省排名第一的苏州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和促进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转化机制不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先进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发展成果的直接转化。同时,新R&D事业单位市场化机制不成熟,难以突破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制度约束,在人力和财务管理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多数新R&D机构仍然缺乏R&D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预测、营销、竞争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对工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持作用有待提高。三、推进创新链城市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基础研究战略能力,提升产业技术研究能力,提升应用技术赋能能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互匹配、相互支撑,为建设国家创新型领军城市树立标杆。打通“创新-产业”的传导,畅通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促进有针对性的研发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需求,定期编制发布产业技术需求目录和可转化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支持R&D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以自建或共建重大科技平台和分支机构的方式,联合开展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政府可根据项目的R&D投资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深化新R&D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完善以R&D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重点的考核机制,强化“专业+R&D+孵化”功能叠加,加快技术来源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和用人机制柔性化。坚持创新需求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机制,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性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在前沿技术和关键基础技术稀缺的领域加大布局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引进机制,着力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产业生态龙头企业和掌握关键环节、标准、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开发和服务转型,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为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疑”新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坚持多链协同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引进培养,完善人才链。制定实施我市高层次产业人才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建立国家产业人才平台(基地)、人才团队研发企业项目、创新产品推广和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专项,分批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人才,分类精准引进人才。增加R&D投资,改善资金链。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和投入强度,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R&D奖励和补贴力度,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奖励和补贴全覆盖。加强科技和金融的支持,鼓励科技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链。以法律形式强化资本支持、金融服务、绩效评价、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制度保障。以科技项目组织、成果权属确认、新型R&D机构股权结构设置、科技与金融结合等为重点,统筹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打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股权交易退出等便捷通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