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调研报告:冬季集中供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供暖是民生之事,冷暖总是相关的。 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冷暖。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供暖成了群众的希望和生活的需要。 如何保证有效供暖,不冻人,真正用供暖热提升民生温度,是各级政府需要重视的现实民生问题。 一、有问题 一、热源布局不均,导致供热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热源企业距离市中心较远,长距离热力输送导致沿途热量损失增加,造成冷热不均。 比如城市属于典型的东西距离较大的带状城市。目前电厂只有一家热源企业,“西强东弱”现象突出。 据华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去年采暖期西城区室内平均温度28度,东城区只有19度,东西相差9度。 受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城市现有热源不能满足现状和新增用热需求,极大影响供热保障能力和水平。 比如,我省X县从陕西麟游县引进热源,解决城市冬季供暖问题,县里用天然气保障城市供暖。但由于运输距离的原因,加热效果与用户的预期相差甚远。 二是供热收费不科学,导致供热矛盾逐年上升。 目前集中供热多采用按用户建筑面积收费的方式,不能准确反映群众的实际用热量,群众普遍抵触 同时,群众认为楼道、电梯、设备用房等共用部位,以及房间内的厨房、阳台没有安装供暖设施和地暖管道,实际上没有供热,但仍被供热企业算作供热面积。 以高层住宅小区为例,公摊面积一般达到房屋面积的20%以上,供热企业按建筑面积收取采暖费,大大增加了业主的用热负担。 供热价格由政府控制,调价必须经过成本监审和听证。 成本监审是对历史成本进行评估,因此调价频率与供热成本波动不同步,导致热价与成本出现偏差。 例如,2022年某地终端用户供热价格由每月3.7元/㎡调整为4.1元/㎡,涨幅为10.81%。然而,当年的煤炭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2倍,热价与成本的长期背离导致各种矛盾频发。 三是管网规划不统一,管网升级困难。 供热管网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缺乏长远规划和统一管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管网重复建设和开挖问题突出。 如今年X市热电联产供热扩建工程,反复开挖城区部分供热管网,导致部分小区10月15日不能按期供暖,仅10月16日一天,群众投诉就达1000多起。 同时,管道信息更新不及时,缺失严重,给供热管网的维护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以华亭市为例,据统计,市区内共有供热、燃气、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等9种地下管线,产权涉及执法、住建、供电、供水等多个部门。,且权属关系复杂,后期维护和改造难度大。 四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供热服务水平落后。 供热执法监管部门、供热企业、物业服务意识淡薄,在处理群众供热诉求时反应迟缓、被动敷衍,加剧了群众对供热问题的不满。 比如陕西渭南某小区居民抗议供暖不足,被供热公司激怒,引发网络热议。 陕西Xi安某小区因为暖气不热,热力公司工作人员与业主发生争执,后来演变成肢体冲突。 兰州某小区居民多次向供热站反映家中暖气不热,被供热站工作人员撕扯殴打。 同时,供热企业在供热前期的维护和检查不到位,使当地或个人用户的用热量得不到保障,甚至以“管道维修”、“天气变暖”等各种理由推迟供热、提前停热、人为降低供热温度,导致供需双方矛盾异常激烈。 二、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热源布局,保证热量均衡供应。 按照“安全、稳定、可靠、环保”的要求,深入挖掘区域内钢铁、水泥、石化、煤焦化等持续稳定生产的工业企业可排放余热、废热的供热潜力,不断完善供热基础设施体系,探索跨季节蓄热供热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供热能力。 根据城市发展和供热需求变化,加快供热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实现热源、管网、热力站、用户终端的智能化运行调节、控制和管理,提高精准供热水平,提高用户整体舒适度。 同时,加强太阳能与常规能源的集成应用,将太阳能与燃气、电热泵、蓄热等技术相结合,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民用和公共建筑太阳能供热系统,逐步实现热源多元化和清洁化。 二是创新收费模式,确保价格稳定合理。 严格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关于清理规范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合理制定并动态调整热销售价格,稳步推进计量收费改革, 并逐步实行基本供热价格和计量供热价格相结合的两部制供热价格,以准确合理的热计量促进住户自主节能、自主付费。 探索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链和价格体系。比如住宅用户要求温度稳定连续;宾馆、医院用的热,要求温度高,时间长;职业装和写字楼白天用热最多,晚上用热较少。可以针对不同的热用户设计不同的价格,形成多层次的价格构成体系,保证所有消费群体利益的公平性。 三是完善管网规划,保障热网动脉畅通。 加强供热管网规划,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水文地质、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等多种因素,提高供热管网规划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地下供热管网的信息和数据,建立档案信息库,为管理和维护提供详实的数据。 扎实开展“冬病夏治”专项整治行动,提前检修供热系统。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对供热参数进行统一监控和管理,实时、全面监控供热系统运行状况,协调热源供应,以适应热网负荷变化,实现冬季均衡供热。 第四,加强监管,保证供热服务水平。 健全完善供热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实时动态采集供热企业供热设施运行数据,实时监测分析供热情况和处置突发事件,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全面提升城市供热智能化监管水平。 加大老旧小区供热质量检查力度,备齐备品备件,完善应急预案和抢险队伍建设,确保极端天气、设施故障等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加强供热监管部门联合执法,通过约谈、下发整改通知书、新闻媒体曝光等方式,坚决遏制供热质量不达标、服务意识差的企业。 严厉打击拖延供暖、提前停暖、抽热偷热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调研报告:冬季集中供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