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所有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的健康养老问题,“确保老龄工作有人管、老龄事务有人管、老年人有难有人扶”。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激发老龄化社会的活力,必须在解决人口老龄化中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努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我市老龄化现状
根据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目前,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0.9万人,占我市户籍总人口的2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1.5万人,占总人口的20.3%;80岁及以上人口35万,占老年人口的19.8%。同期,辽宁省和全国的老龄化率分别为26.4%和18.7%。我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并呈现出快速增长、老龄化、空筑巢、失能的特点。
2019年,我市颁布实施《居家养老条例》,为我市整合社会资源、汇聚行政力量、有效开展养老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市依法开展养老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x委、市政府将“品质养老”民生工程列为四大民生工程之一,大力推进。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281家,社会化养老床位5.2万张,护理床位占55%。在社区养老层面,全市有290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96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阵地”初具规模;在居家养老层面,全市城乡社区建设了100个特困户居家养老试点村,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具体项目,探视、护理“三个全覆盖”,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二、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A)部门间联系已经建立,但政策整合不足。
成立领导小组或议事协调机构是推动跨部门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至此,围绕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加快养老服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34个,建立了部门间联动机制。围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我市成立了由x委、市人大、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优质养老工作专班。跨部门联动,以“一案一策”推动解决土地规划、消防审批等问题。政策整合仍然缺乏具体的机制牵引和协调。养老事业和行业涉及民政、医保、国土、发改、住建、规划、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还没有完全打破,一些事务仍然按照部门的既定制度执行,政策整合协调程度不尽如人意。
(二)养老服务设施后续运营维护支撑薄弱。
财政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目前,我市各区县(市)约88%的房屋免费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房产,城乡政府均建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升级改造、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老龄化改造、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等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政资金对设施运行的补贴力度有限。相当一部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尚未建立建设运营补贴制度;补贴标准已经制定,标准偏低。
(三)养老保险缺口严重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属于地方试点,个人铺开的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建立了地方养老金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在全国迅速推开,但同时也产生了基金抗风险能力弱等弊端。2022年,辽宁、黑龙江、吉林分别拿到821.58亿元、819.9亿元、237.6亿元,合计拿走86%。2020年,我省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缓解了省内基金负担平衡等问题。我们的城市处于紧张的平衡状态。由于少子化、老龄化等原因,我市养老金保持收支平衡的压力仍然很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渠道相对缺乏,增值增值空相对较少,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风险较大。
第三,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以“优质养老”为整体,完善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从出台到实施往往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养老服务惠民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措施和标准,形成多方联动、有机统一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在国家和省政策指导下,依托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品质养老进社区行动计划,统筹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优化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其次,从“末端堵塞”的痛点和堵点出发,追溯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医疗服务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居家、社区、机构“三床”一体化,居家养老,居家医生护理,康复服务标准,专业人才培养。三是政策试点的完善和进一步延伸。在连续四年在100个试点村建设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评估总结出“完善一个机制、建立一套账、建设一支队伍、完善一个制度、探索一种模式、突出一个重点、创新一个特色”的政策目标。例如,我们将进一步改善为失独和残疾老年人提供的干部、年轻健康(准)老年人和党员妇女的护理服务,促进其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以“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探索“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
构建覆盖街道、社区、社区、家庭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整合“市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公共门户信息网站、大数据中心等相关信息平台。,并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监管平台,形成“大数据支撑、全业务覆盖、多维度监管”,政府、社区、家庭共享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依托街道-社区-社区-家庭“四级服务网络”,以新建居民区每百户35平方米、已建居民区每百户25平方米为建设标准,合作或嵌入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中心,延伸“15分钟养老服务圈”。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包括硬件+平台+App的智慧养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一体化机构养老方案。打破政策壁垒的刚性阻挠,全面实现信息数据的跨部门整合,实现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的有机协调。
(三)理顺机制,进一步创新和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质量。
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断创新的政策标杆。我市已建成的于洪区多彩阳光城养老服务中心、浑南区泰康家园申园等,已发展成为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专业化大型养老机构。全市280家养老机构中,100%能以兴办养老院、设立诊所或与医疗机构签约等不同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理顺养老、医保、医疗等职能机构的关系,统筹利用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优化服务环节。
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嵌入大型养老机构的模式,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向养老机构拓展上门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延伸医疗与居家养老的衔接,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家访等服务。统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型发展,加强康复医院、养老院(中心、站)和临终关怀机构建设,支持老年医学和临终关怀科室发展,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和医养结合服务。”在专门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方面,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情况,核定绩效工资。通过紧急救援和护理技能培训,提高失能老人家庭护理员的护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主要护理失能老人的内科护士和老年护士的培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