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9日至12日,在dangwei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以中学班学生的身份到井冈山革命圣地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和参观,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这些年来,我接受过无数次培训,但这一次是最震撼的;我听过无数革命故事,但这一个最生动;我写过无数的经历,但这一条是最真实的。 井冈山之旅将是我一生难忘的旅程,也是我此生心路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本次学习考察主要参观了北山烈士陵园、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北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茨坪、毛主席故居等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重走了拾粮小道,还观看了现场话剧《井冈山》。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整个行程安排得很周密。临行前,领导亲自做了动员讲话,提出了要求。班主任与团队全面协调,班委同志认真负责,组织有序。 再加上同学们觉悟高,遵守纪律,积极配合,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虽然考察时间紧,路程长,但大家情绪高涨,热情高涨,自始至终参观了所有的活动点。所到之处,他们专门询问历史,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为烈士默哀。
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约6公里处。它因地形像一个井字形的盆地而得名。是我军第一家正规医院。 这家医院是依山而建的木质二层小楼,共有32个病房,可容纳200名伤员。 当时医院条件极差。 医生很少,药品短缺。医护人员自己上山采药,用竹片和木板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 如今,几十年的风雨过去了,小井医院深灰色的外表似乎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古朴中的沧桑暗含着悲愤和忠诚。 在医院里,看着红军战士使用的病床,用木头做的外科洗手盆,用竹片做的手术刀,一次又一次使用的绷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艰苦奋斗的场景仿佛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参观完红军医院,我们去红军烈士陵园进行现场教学,从小井红军烈士墓绕道到附近山坡。这样的墓碑映入眼帘。 碑上没有传记,没有墓碑悼词,只有碑后一棵苍劲的柏树,静静地守护着长眠于此的灵魂。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在这个偏僻的角落,在这个简陋的墓碑下,埋葬的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老红军曾治同志。 在她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治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磨难。她的所作所为凸显了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辈子。在生命的尽头,她依然认为自己可以安静平和的离开。这是一种状态,一种因为她的信仰而超脱的状态。
怀着敬意,我目睹了朱茂的站前广场,想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踩着木台阶,爬上八角楼,想起毛主席著作的光芒从八角天窗辐射到全中国;踏在云海上,我仿佛听到保卫黄洋界的隆隆炮声。 下午,我穿着红军制服,重走了一段朱茂的拾粮小道。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但还是让我捏了一把汗。 3.3公里不仅是对我身体耐力的一个小考验,也引发我对今天的路该怎么走的深入思考。 穿行在林间,毛委员、朱先生、拾粮兵的身影仿佛还在这里翩翩起舞。一个个奔跑的身影,是对新中国诞生的不可动摇的希望和实践,坚实的足迹仿佛镶嵌在这条道路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重走摘粮之路,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坚定意志的重要性。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这种品质更是难能可贵。 致敬历史,致敬历史上辉煌的汗水!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一张张遇难者的照片告诉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斗争是多么惨烈,鲜血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不可磨灭的名字,才告诉我们引言中“死于某年某月某日”这几个汉字背后的深意。 而有些受害者,除了名字,什么都没留下,连一张自画像都没有。 当年,生命如此渺小,但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奇迹,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之后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该博物馆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至1930年的全过程。 博物馆里展出了许多文物。 斑驳的步枪,沾着鲜血的红军臂章,粗陶的饭盆,加上墙上的字,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年代有志之士的别样人生。 我一步一步走在博物馆里,见证了井冈山如何从一片不知名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 我知道,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 我的脚步变得沉重而缓慢,不想放过这个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 可以说,参观结束后,我得到的东西比我预想的要多,不仅看到了革命斗争,还看到了根据地建设的繁荣。 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与三山五岳相比,海拔仅千余米的井冈山并不挺拔,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览。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参观结束后,我终于有了庆幸你来了的感觉,因为我终于明白,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正是这种对自由民主的极度渴望所形成的坚定信念,让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死去,用鲜血和肉体成就了新中国。
“哦,红军兄弟,慢点走,小心路上有石头。” 伤了弟弟的脚趾,却伤了妹妹的心...”温柔深情的歌声在教室里飘荡,红军后代蒋满峰的现场演唱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同学。 在“与老红军后代对话”访谈教学课堂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之一袁、的后代袁、的后代王,老革命家的孙子石金龙,老红军的孙女蒋满凤,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前辈的奋斗历史和各自家庭经历的曲折故事,表达了几代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同学,让我几次落泪。
井冈山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杜甫山、井冈山主峰、龙潭等教学点学习考察。,让我们看到了千峰万谷、森林茫茫、瀑布潺潺、泉水潺潺的壮丽景观。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和智慧,缅怀了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
二、学习考察的经历
这次红色之旅,让我在思想上、精神上受到了震撼,对党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精神上受到了鼓舞。思想认识提高了,党性增强了。井冈山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和民族的精神遗产。也是建设社会初级阶段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源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忠于理想,坚定信念,找准工作中的差距,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大胆改革。
经验一: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立足本职工作,创造一流业绩。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泉和精神财富,不仅是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人社部门的工作者,要以这次学习考察为契机,用井冈山精神激励自己与时俱进,在实际工作中把积极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以无限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阿克苏地区的人社部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验二: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井冈山斗争的革命历史,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光辉历史 毛泽东和他的共产党人忠实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忠实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奠定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群众基础。 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牢记党的宗旨,认真学习人民社会的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排忧解难。
经验三: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牢记使命,甘于奉献。 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弘扬光荣传统,牢记使命,居安思危,甘于奉献,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制止铺张浪费,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操和高尚气节。
总之,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游学活动,尽管很累,但还是很精彩。 可以说,静冈之行是一次传统教育之旅,一次心灵洗涤之旅,一次意志磨砺之旅,一次信念坚定之旅。 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井冈留在记忆中,让井冈的感情铭刻在心中,让井冈的灵魂在工作中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我要用血与火凝聚的井冈精神鞭策自己,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让井冈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赴井冈山学习考察报告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