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关于建立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抓好接班人根本大计,完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2022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给寿宁县下党乡村民的重要回信和关于年轻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继承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倡导的“四个基层”、“马场选千里马”等重要思想,探索建立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努力实现干部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一套机制”,统筹推进。省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先后3次组织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印发了《关于传承“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践行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调研报告——促进干部实践锻炼》,在全省推广相关经验做法。x委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组织年轻干部到农村锻炼锻炼的意见》,从创新干部培养机制、深化干群联系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四下基层”锻炼锻炼常态长效机制。x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主持召开全市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dangwei(党组)提升政治站位,把这项工作作为坚定支持“两个创建”的实际行动和重要举措,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努力谱写“辉煌篇章”,狠抓实效。根据省委组织部和x委组织部的部署要求,x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年轻干部全链条阶梯式培养工程的若干措施》、《组织全市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和推进会进行贯彻落实。

(二)坚持“四个一批”拓宽路径。在总结推进“四个一”(“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调研”)教育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一组”的措施,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四个基层”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路径。首先是策划培养一批。动态掌握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及时将“好青年人才”纳入组织视野,加强跟踪培养和全程培训。去年以来,市本级通过年度考核、蹲点调研、一线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了150多名优秀正厅级年轻干部。二是一批实操培训。组织年轻干部分批下乡开展实践锻炼,每批时间跨度3个月,每月集中5天左右,累计不少于15天,力争3年内实现全市35岁以下无农村工作经历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组织1600多名年轻干部参加实践锻炼。第三,临时培训一批。2022年,共选派62名选调生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41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到县信访局、乡镇班子和乡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担任副职。第四种是换一组工作。从市级机关选拔一批优秀处级以上年轻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2022年,市直机关已有10名优秀年轻干部入选乡镇dangwei书记。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创新方式。有的县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四条战线”锻炼战斗,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城市任命年轻干部担任项目专员(助理),开展“一线夺旗”竞赛,为年轻干部在项目一线成长建功立业搭建平台。

(三)坚持“五个贯穿”,增强实效性。紧扣干部培训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明确培训锻炼的内容,让年轻干部明白“干什么”和“怎么干”。首先是从头到尾彻底理解新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政治和资源优势,通过读书分享会、集中学习讨论、现场观摩等方式,引导年轻干部深刻体会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二是把宣传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始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于培训演练全过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在我市“飞入寻常百姓家”、开花结果。目前,已开展各类理论政策宣传活动440余场。三是全程体察民情民意。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每名年轻干部与群众的家庭不少于20户。他通过看“田、人、市”、“铺面、屋顶、桌面”,了解村情、民情,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活动开展以来,每批干部走访11200户,收集意见建议1500余条。四是始终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在我市有亩地”等活动,积极协助基层干部做好疫情防控、防汛防台风、环境整治、粮食安全等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群众“着急”的问题1100多个。五是全程助力乡村振兴。围绕“走我市特色之路,建全国示范区”,与党员基层干部群众共商发展思路、共谋发展之策,在加强基层党建、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提供帮助,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

(四)坚持“四项措施”,强化安全保障。x委组织部会同市直机关工委、党校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四项措施”,深化实践活动。一是建设实践基地。整合特色现场教学点、乡村振兴试点村、金牌旅游村等资源,按照好村级班子、特色产业、住宿条件、劳务基地、导师、安全“六有”标准,在全市建设104个实践基地。以全国各级党校学员培训为突破口,建设了“难忘离党”主题馆、滴水穿石主题公园、党群之路等一批实践基地。各地充分挖掘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思想,建设了“三馆”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学习大厅等现场教学基地。二是开发实用项目。x委党校牵头与各县(市、区)合作,打造“一县一主题”精品课程,编写全市年轻干部“四下基层”选编教材,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目前已开发出320多个实践项目,通过“菜单式”管理和差异化组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需求。三是建立导师队伍。精心遴选110多名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老干部、乡村振兴导师作为实践导师,建立了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导师库”,实行“师徒”“师徒”制度。创新“四通”教育导师制度,选派退出领导岗位的科级干部和取得高中级职称的人员担任导师,切实提高“四通”教育实效。四是加强管理考核。对实践锻炼干部进行全程现场记录管理,对交流挂职干部进行单线考核,对优秀干部进行动态跟踪培养,切实调动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要成果

(1)干部的能力。年轻干部进一步强化了群众观念,改进了工作作风,思想上更加尊重群众,感情上更加接近群众,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矛盾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锻炼和群众路线教育。很多年轻干部说,以前觉得群众工作不好做,现在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讲党的政策,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不少县级机关负责同志表示,一些年轻干部参加实践锻炼后,工作作风转变很大,更加务实、接地气,更能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其中43人得到提拔使用,35人晋升职级,30人交流到重要岗位,9人当选“两代表一委员”。

(2)群众得到实惠。依托党支部牵头的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实践基地,一批闲置的农房、农田、果园等。得到了有效盘活,借助实践活动带来的人员、人流、人气,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按每个基地每年接收50名学生计算,每年可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同时,结合“我市我有一亩地”活动,动员14000名党员干部认领了15000余亩抛荒土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去年以来,23个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实践锻炼活动,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250多万元。

(3)乡村活力。年轻干部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把新思想新观点新信息新技术带到农村,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和申报项目资金,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冯普乡食用菌生产存在建设成本高、产业链短、人才和技术缺乏等问题。经过调研,年轻干部建议探索乡镇版食用菌“县域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年轻干部利用微信、Tik Tok等平台,宣传推介农村的好山、好水、好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催生了企业团建、游学、“微度假”等80余种新业态,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经济。寿宁下党北坑村原本是个偏僻的村子,人少地多,土地和房屋闲置。在省委派出干部的帮助下,建立了培养年轻干部的实践基地,人气旺,环境好,产业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

第三,思考与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遵循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指出,“我们正在从事振兴闽东的宏伟事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我市坚持同志对宁德工作的创新思路和重要指示,特别是将“四个基层”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运用到干部培训、作风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使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焕发出新的真理和实践力量。启示我们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全面深刻地把握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倡导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着眼于中心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政治和经济不要两张皮”,“要搞经济大合唱”。我市紧扣“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书写“辉煌篇章”的中心任务,谋划和加强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锻炼,既促进了干部成长,又促进了事业发展。启示我们要坚持“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要大力培养选拔什么样的干部”的原则,着眼当前新城建设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准确确定培训对象,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以高质量的干部工作服务有效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是适应年轻干部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我们培养干部不是一锤定音,也是马场选千里马的办法,让人才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正人才。”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但也存在对基层情况不熟悉,与群众感情不深,办事热情不高等问题。我市根据年轻干部的特点,组织引导年轻干部下乡体验,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启示我们,要把火热的基层实践作为最好的“训练场”和“马场”,引导年轻干部“下乡”投身乡村振兴,到中学、学校工作,形成“年轻干部上一线,优秀干部来自一线”的鲜明导向。

四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选拔干部要优先提拔那些经过考验、在基层表现好的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重课堂、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我市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大课堂”、“大舞台”,让年轻干部“趴在地上写论文”,解决“黑板上种地”、“办公室里搞调研”的问题。它启示我们,要坚持“培训所需、补充所缺”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授课、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方法,变“要我学”为“要我做”、“要我做”,让优秀年轻干部在比学习、赶实践中脱颖而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建立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