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题教育调研工作安排,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分析研判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初步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现将调查情况通报如下。
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效应
今年以来,我县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和文化旅游特色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挖掘释放消费潜力,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第三产业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日益优化、业态逐步增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是总规模在增加。今年1-10月,全县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9.1亿元,占GDP的53.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5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亿元,占GDP的59.4%,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2%,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达89.3亿元,同比增长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60%以上,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贸易流通繁荣活跃。立足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开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大夏建材等25个商贸流通项目,万达广场正式投入运营,新增商业面积8万平方米。着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木材加工、钢材交易、工程机械租赁等3个专业市场,新建6个蔬菜零售市场和4个农村便民市场,加快形成现代市场格局。引导培育外贸骨干企业,新增嘉瑞种业等8家进出口企业,全县累计88家。先后10余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博览会等境外展会,26家企业有进出口业务。到年底,外贸进出口总额可达3.67亿元。
三是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围绕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城市,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实施博物馆、汉风文化小镇等15个文化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运营,湿地公园正式向游客开放,景观大道年内建成通车。湿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文化与旅游呈现多层次多领域深度融合。预计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7亿元,增长20%;接待游客7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28%。
第四,新兴业态与generate竞争。大力实施电子商务“千亿工程”,建设54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广会”等品牌电商持续增长,带动注册个体电商和企业110家。预计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面推进双创工作,省、市、县级创空企业32家,在孵企业308家,创业者1852人。同时,传统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业态初具规模,健康养生、综合体验、科技服务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五,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努力引进高端服务企业和知名商业品牌。斯莱德、可思等20多个高端商业品牌,蓉城印象、黑胡椒厨房等30多个知名餐饮品牌,锦江之星、如家等20多家星级连锁酒店成功落户我县。新型实体商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有力推动了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巨力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千人徒步挑战赛、马拉松等品牌活动。杏花节、桃花节等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如火如荼,小米、蜂蜜、挂面等土特产成为游客“必买”,文化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问题和机遇
据调查,第三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增速放缓。1-10月,全县新开工三产项目174个,同比下降5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15亿元,同比下降47.6%。在投资大幅下降的同时,消费需求增速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增速从一季度的5.9%和二季度的4.3%下降到三季度的1%。第二,消费者支持减弱。1-10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4%,增速比6月末回落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整体下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2%。全县45家规模以上零售企业中,25家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第三,文化旅游融合不够充分。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对大项目、大企业支持不足,新业态培育不足。现有的文化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文化旅游市场深度不够,没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景区、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对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加快,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重大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和社会活力不断激发,将带来更多的产业转移,多产业链、多行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对第三产业发展形成强大动力。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制定出台了20多个与文化相关的专项规划、政策和法律,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培育文化新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利好。从省市层面看,省十三次党代会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和产能合作,努力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全国“一带一路”的交通物流枢纽,作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今年省政府明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和省级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这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政策和发展机遇。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旅游业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为第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方面,以文化历史遗产和自然景观为重点,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方向。从县级层面看,我县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区位优势明显,集聚辐射力强,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以物流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万达广场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发展文化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在编制的全域旅游规划明确了县域文化旅游的重点,保证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正在进行的全球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面貌,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已建成通车的湿地景观大道和不断改造升级的乡村道路,完善了路网体系,连接了县内湿地资源和旅游景点,为景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正在全力推进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可以说,一切条件都准备好了,一切机会都成熟了,就等着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大项目招商,大景区建设,大品牌形成,大发展。
三、第三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
发展思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广东省第二十次党代会和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和文化旅游特色城市建设,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把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集聚载体,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促进结构持续优化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加快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达到1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增长9%;进出口总额增长5%,达到3.86亿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增长25%,达到1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服务体系,激发第三产业活力。精心打造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南区、西区二期两大大型商业集聚区,发展以北街、阳春购物中心、万达广场为主体的三大城市商圈,积极培育西樵商业步行街等高端商业综合街区,构建“2+3”商业服务体系。着力改造提升商贸市场,重点建设小商品批发、花鸟鱼宠、装饰建材、汽配维修等7个专业市场,新建5个社区蔬菜便利店,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外合作和投资力度,不断扩大种子机械、节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引导舜天农业等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和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开放合作的贸易体系。
2.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为繁荣商贸物流奠定坚实基础。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推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重点实施大白商业城、农产品展示中心等10个商贸流通项目,新增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以打造区域物流节点为目标,全力推进铁路物流园招商引资等两个物流项目,积极对接JD.COM、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争取在我县设立分拨配送中心,不断提高快递物流业附加值,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有基础、有特色、有实力的农村物流企业在区乡基础设施建设中与货运站、客运站共建,引导农资、消费品统一仓储配送,提高乡镇邮政、快递覆盖面,解决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物流走廊建设,积极争取道路交通项目,配合建设投资2亿元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实现公路与铁路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目标;新改建农村公路和农业产业园道路400多公里,提升绕城高速等4条国省干线公路,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腹地交通网络化的多式联运体系,为商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聚在一起,打造湿地景区,为推出旅游品牌创造条件。根据湿地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重点,积极对接国内知名生态园企业,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推进三大湿地景区保护性建设,启动实施清水河环城路、生态驳岸、节点景观、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完善绿化等设施, 南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植被恢复和干道,提高湿地景区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全力打造湿地型生态。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湿地景观大道沿线湿地、戈壁壮丽风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创交流中心、漂流等重点项目尽快实施,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把湿地景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生态旅游、农产品采摘、农家书屋、乡村自然风光为重点,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升改造湿地景区及周边农家乐、乡村客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充分挖掘优势资源,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支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实施文化旅游综合体、健康休闲生态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坚持保护祖业、促进事业和发展产业并举,统筹各类文化资源,持续壮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等产业,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多样、业态丰富、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非遗展览馆、博物馆搬迁和免费开放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100个团级文化室和5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配备160套健身器材和文体设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空拓展,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抓好休闲农业小镇、红色旅游小镇等8个特色小镇培育,引导5个村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创建专业旅游村,完善王村、大洋村等4个专业旅游村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一村一特色、一镇一风情”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改造提升文化博览园、生态旅游博览园等特色景区和城市公园,着力推进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5.创新举办节庆活动,为释放消费潜力增添动力。顺应新时代健康消费新趋势,深入挖掘多样地貌和多样化气候资源,以丝绸之路户外示范基地、体育馆为平台,重点引进高端体育产业赛事,大力发展健身服务、运动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产业,发展滑翔、跳伞等户外运动新业态,挑战极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坚持开展“魅力”广场文化艺术节、“励志”春节社火展演、精品文艺剧目展演、全运会等文化活动,推动县级品牌赛事升级。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乡村景观、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耕体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鼓励各乡镇继续举办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依托杏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培育1至2个集中度高、体验性强的全县性节庆活动,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制定消费促进活动方案,引导商业、汽车销售、旅游服务等企业利用传统销售旺季、重大节假日、重要活动等时间节点,开展特色商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激发和增强市场消费活力。
6.发展壮大新兴业态,补齐服务经济社会短板。深入推进“千亿”电子商务工程实施,完善区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升级改造6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培训2000多名电子商务人才。加快培育新媒体服务、影视制作、文学创作、数字出版、纪录片、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引导蓝天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不断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发展,培育2家以上居家养老服务龙头企业。支持商品市场向购物中心、电子商务、信息转型,鼓励食品、住房、交通等网络生活服务业,引进10个以上餐饮住宿品牌,不断激发实体商业发展活力。积极培育专业商务服务,力争在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领域培育2-3家能够进入全省行业前列的企业。规范发展社区服务业,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家政、物业管理、便民商贸、社区医疗卫生等居民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推动第三产业提档升级持续繁荣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