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调研报告: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宽农业内涵和外延,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既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全省丘陵地区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我县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麦冬、大枣、油橄榄、藤椒、特色马铃薯五大特色产业,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一、基础和优势

我县是四川典型的传统农业县。其农业总产值、农副产品总量均居四川前100位、全国前100位。连续五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示范县)”和“四川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先进县”称号。是中国大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当前,我们正在全省大力推进建设强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1)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1.36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7179元,增长21%。全县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83万吨、65.5万吨、45万吨,生猪189.4万头,小家禽2142万只。农副产品总量在全省优势明显。

(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73.15亿元,粮油产业主导地位明显提升。现代畜牧业和经济作物在产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全县畜牧业产值达30.31万元,占总产值的41.4%;经济作物产值达到15.7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

(3)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拓展。除粮食、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外,近年来,以湛山村、永正村、新井村、五里梁村、解放村为代表的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得到发展,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初现端倪。

(4)产业基地相继提升。坚持集中资源,连续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现代种植业连片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其中栽培连片面积10万亩),园林和刘颖蔬菜被命名为全省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2个,现代畜牧业养殖户(养殖场)规模达到5238个,现代森林产业连片发展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五)主体的“双带”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底,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省级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28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个省级示范组织)和60个市级以上专业组织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组织为农民创收14.8亿元,支付农民劳动报酬和二次返利1.1亿元,带动农户25万余户(次)。

(6)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县水利工程9902处,蓄水抽水能力6.2亿立方米,旱涝保收面积62万亩。农业机械总功率46.6万千瓦,其中农田排灌机械功率8.75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达到92万亩,机械植保面积35万亩。

此外,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承德南高速、绕城高速、滇西高速建设全面推进。交通副枢纽正在加速形成,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二。问题和挑战

虽然近年来,我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底子薄、底子差、欠发达仍是基本县情。同时,随着农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性显著增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和制约也凸显出来,给“3+5”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带来了挑战。

(一)农业资源短缺。全县耕地面积33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9.8%,人均耕地只有0.81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受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的制约,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二)发展观滞后。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成本轻质量、重稳定轻创新、重经验轻科学的现象。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方式和手段陈旧落后,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3)生产结构趋同。农业产业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没有真正形成,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农产品结构单一,路产品、低档产品、普通产品、原料产品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滞后。

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产业化才初具规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服务较多,加工销售服务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和强产业链。

三、思路和措施

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坚持工农互动、产业融合,以农业为重点,以工业为依托,紧密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的利益,按照“一基地五现代化”的要求,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增产、增效、增值、增收的“四个统一”。重点建设5个主导产业示范片(粮油水产养殖2个,蔬菜1个)和5个特色产业示范片(麦冬、大枣、藤椒、核桃、特色种植1个)。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粮食总产量达到85万吨以上,石油总产量达到13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260万头,家禽3000万只,年产禽蛋5.5万吨;蔬菜总产量超过50万吨,麦冬、大枣、橄榄总产量分别达到1万吨、8万吨、1.5万吨,藤椒面积达到2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一)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集中资源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采取“点、片、面”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县域基地整体建设。打造以王松路为轴、麦冬产业为主导、产业新村为联动的“福成麦冬”综合农业示范区;建设4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凌星菜园、马劳麦冬;刘颖大棚蔬菜,建立新的露地蔬菜和建设大蒜;建平、塔山粮油;石安和协和养蚕;金鼓、紫薯)、三个3000亩特色产业示范园区(米枣、核桃、橄榄)、生猪“三场六社区”(明星、小寨子、新希望及周边六个养殖小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2)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坚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推进,发展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深加工,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强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生态食品城、鲁西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化组织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中的组织、连接和服务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三)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设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等重点工程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以耕地质量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网、水网、路网、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50万亩。搞好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农田灌溉水源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机械化中耕播种机年收获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以上。优化设施结构,提高设施栽培和养殖技术,新增设施蔬菜10万亩,规模养殖场100个。

(4)转变服务保障方式,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工作重心向工业转移,优势资源向工业倾斜,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集中支持麦冬、粮油、生猪、藤椒等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政策性保险机制,加大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村“土地生产向规模经营、农民居住向城镇、产业发展向优势地区”。全面构建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业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实现科技人员直达到户、良种良法直达田间、技术要领直达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调研报告: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