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从3月开始,市乡村振兴局党组组织人员分两批赴浙江省学习调研,先后到浙江省湖州市淳安县、桐庐县、安吉县考察。通过实地观察、座谈交流,他们重点关注了当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①杭州淳安县。该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千岛湖被誉为“天下第一美水”。辖区下江村原本是有名的贫困村,也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他四次到峡江考察,四次给他写信,期望“经济继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近年来,下江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2)杭州桐庐县。该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举世闻名。近年来,桐庐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培育发展“古村落+文创”、“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按照景区要求建设村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桐庐已建成(含在建)11个历史文化(传统)名村保护利用省级重点村。
(3)湖州市安吉县。该县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分别与沪宁杭湖形成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是习近平同志“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理念的发源地。十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十分注重“山水经典”,关闭矿山,关闭工厂,恢复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新面貌。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考察中,我们切身体会到,浙江省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20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执着,造就了浙江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处处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繁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相比较而言,我市与浙江其他区县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积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差距在于发展理念和推广模式。浙江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1)党建基础好。浙江各地都把抓党建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杭州市淳安县下江村在习近平同志“争做发展引领者、新风示范者、和谐引领者、群众贴心人”思想指引下,打造了党建“四种人”品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州市上墅乡刘家塘村实施“三通三区”活动,由村dangwei联系党组牵头发展家庭经济,党组联系党员牵头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文明乡风,受到中央领导表扬。
(2)规划标准高。考察点所在县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在规划理念上,团队对“一村一景一品一韵”的理念印象深刻,如杭州桐庐县石舍村的“非遗石屋”,淳安县颜佳村的“未来村”、“渔文化”等。在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龙头,实现了一张图的规划、一盘棋的构建、思路的规划、项目的规划、项目的资本化。在计划实施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我们所到之处,没有发现任何违建,也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所以我们一张蓝图干到底。
(3)产业融合业态新。我们走访的村庄都在商业业态发展上全力创新求异。按照“宜业、宜农、宜游、宜游”的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与文化的结合,精心打造多元化的新型商业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杭州淳安县下江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多彩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工艺品加工基地”,“与姜共梦”荣获千岛湖旅游新十景。湖州市安吉县“小瘾半日村”以改造现有民居文化为基础,打造集高端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成为全国首个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集群民宿村暨新一代民宿示范区”的民宿集群村。
(D)优良环境美的管理。视野中几乎没有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早在2021年就率先实施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实现“垃圾不裸露、不落地、沿途不泄漏、村容更干净”。杭州桐庐县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设立垃圾倾倒点,引导农民分类倾倒、日常回收、分类处理,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
(5)多方参与机制优良。纵观浙江农村建设,贯穿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开发建设的共建理念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基础工作。农民的主体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不断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比如湖州市安吉县刘家塘村实行“五众”工作法,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空之前就很高。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杭州淳安县创新了“以股联营”机制。大峡江所属的乡镇企业和25个行政村共同投资组建了大峡江振兴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收入608万元,利润101万元,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相关工作建议
从国外的研究和浙江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来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涉及面广,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市第二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株洲实际,系统设计,协调推进。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党的建设的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抓基层、抓党建的鲜明导向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增强组织活力。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帮助村建阵地、带好队、做好队,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勇往直前。实行“三联系三带”,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书记结对,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强村带领弱村,老党员带领新党员,富专家带领困难群众,促进共同提高。二是用好党建平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经营大管理、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治理,普及“积分制”等管理方式,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三是做好示范。弘扬株洲市“火车头”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借鉴浙江省“千工程”经验,结合株洲市实际,实施“千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创建不撒胡椒面,以村级基层组织强、农村建设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为基本条件,确保创建一个成功一个。
(2)整体规划设计。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非常重视规划。村庄改造前期,讲究先规划,后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发展,达到长期“画饼”和“做饼”相结合,使农村建设有序推进。这也启示我们,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一是统一编制标准。我市1014个行政村中,173个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得批准,669个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其余172个村庄尚未编制完成。探索推广“一图一表一说明”的做法,即绘制统一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并对建设要点进行说明,提高村庄规划质量和群众参与率、知晓率。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主题”,不搞千村一面,根据产业、文化、生态、村容村貌的差异,合理定位村庄的主题特色,融入整体环境,体现特色“小气候”。三是加强风格控制。根据我市村民建房特点,探索实施“湘东民居”模式,以县为单位规范村民建房风格,确定建房基本要素,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年分步持续推进“湘东民居”建设。重点加强省界、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村庄的建设和改造,彻底改变“新房无新村”的问题。
(3)促进产业融合。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浙江把农民增收致富放在农村建设的首位,推动产业业态多元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要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个是与数字化的融合。加强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推动农村“三农”数字化应用场景实施,不断提升企业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与红色元素融合。发挥我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以炎陵县、茶陵县为核心,分别选择2-3个红色示范区,加大投入,探索实施“红色+村落”、“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1+N”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红色旅游复合产品。三是与特色资源整合。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实施黄桃、茶叶、油茶、中药材等“四大产业”提升工程,加大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链企业引进力度,建设贮藏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4)注重生态管理。建设美丽乡村,乡村的美是底色,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乡村振兴的样子。一是突出治理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五治一改”,重点抓好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等。,整治污染重、能耗高的行业,关停“小散”企业,建设“无废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村旅游为标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营造田园风光。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结合各地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进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坚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清洁、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三是引导群众参与。将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纳入村规民约,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探索建立“垃圾交换超市”,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自觉做好房前屋后、街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
(5)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协调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第一,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党政领导、各方配合、层层负责,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狠抓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在每个关键阶段出台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幸福家园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现投入劳动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三是坚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联盟的作用,通过论坛交流、发布倡议书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根据农村建设和困难群众需求,精心设计精准有效的“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接单”。大力表彰为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通过表扬通报、典型树评选、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积极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深入学习“千万工程”全面振兴“千百”乡村——赴浙江考察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