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过着简朴的生活并树立了榜样。他在延安时,与指战员一起亲自挖地、浇水、施肥、耕地,不贪图个人享受,关心他人,敬老爱老,为儿童“约法三章”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成为我们党树立良好形象当之无愧的楷模。

“自己做是自己的劳动。”

熊云是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中央军委机要处任翻译,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担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编辑时,听他讲了一个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生产时的亲身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底,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加忙碌了。他有晚上工作的习惯,有时忙起来会熬通宵。就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大生产运动期间,他经常忙一个晚上,第二天下午像往常一样,他必须和xx xx机关的同志们一起去上班。

当时,熊云在xx xx机要部当翻译,他们和主席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被两堵墙分成三个院落。主席住在北院,机要部住在中院。

机要部门的同志看到主席工作这么忙,休息时间这么少,担心他会筋疲力尽。主席一去农场,他们的几位高级官员就冲到主席面前,主动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微笑着,看着他们,挥挥手表示他们不会帮忙,并说:“你们挖的土地不是我的劳动力,而是你们自己的。”

就这样,毛主席花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掘了两亩多的土地,给土地浇水、施肥,并种植了西红柿、辣椒和其他蔬菜。绿色的蔬菜和丰富的水果点缀着树枝,使枣园的后山坡更加美丽。

xx xx机要部的同志们,看着这丰收的景象,都非常感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毛主席辛勤劳动的汗水已经流下!

有些车不坐人。

延安河边隆隆的马达声和清脆的喇叭声吸引了延安军民。警卫员更高兴了:“这次毛主席出去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老红军杨新科出生于贵州松桃。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毛主席的保镖。后历任抗大学生、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兼指导员、公安总局局长、豫西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等职。1983年6月,杨新科同志向我回忆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是坐车还是骑马。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xx xx领导人到处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汽车,警卫员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这次毛主席出去开会,不骑马也不走路!”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分配汽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和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每个人都希望给毛主席配一辆车,但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辆配给了负责军事工作的朱先生,另一辆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谢觉哉、林、吴)。

一次,毛主席坐车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路上,马突然受到惊吓,主席从马上摔了下来,伤了左手,手腕肿胀。作为一名警卫,辛克既焦虑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安慰了他一番,把缰绳交给他,走回延安。

事故发生后,朱先生和“五老人”都把他们的车给了毛主席,甚至开车送他们去见主席,主席把他们送了回去。

毛主席关于毛安迎的“三章”

“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毛主席对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往往是其子女造成的。如果他们也使用毛泽东的“宪法三章”,他们的孩子怎么会导致党内腐败呢?

田志芳是四川广安人。1933年,他参加了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该团营长兼团参谋长。建国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辆管理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机构顾问等职。现在回想起来,1983年12月,他告诉我延安时期毛主席对毛安迎的严格要求的故事,他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xx xx机关食堂吃饭时,田志芳发现一位新同志,身材高大、肩宽体壮,穿着一身干净的蓝布制服,看上去很干练。他觉得这个人很面熟。你在哪里见过他?我想了很久,但我不记得了。

晚饭后,田志芳来到杨嘉玲沟口的花园。这里曾经是一个叫杨家坟的墓地。xx xx办公室搬到杨嘉玲后,这里种起了花、瓜和蔬菜,成了一个小花园。此刻,黄澄澄的红丝绒鸡冠花、紫色牵牛花和南瓜连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石羊背上坐下,拿出一份整改文件看了两页。这时,我看到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年轻人慢慢走来,仔细打量着这位熟悉的新同志。他们边走边亲切交谈,从他身边走过。他急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老徐在一起的是谁?”

“那是毛安迎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呢?'

“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突然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难怪看起来很眼熟。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但他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在和我们一起吃大灶呢?”他刚从苏联回来。他能习惯我们的小米饭和山药蛋吗?"

这位同志看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严格要求自己,给了毛安迎‘约法三章’,要求他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我明白了。

过了一会儿,我才看到毛安迎同志来饭堂吃饭。后来,在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的前夕,毛回到了安迎。他的脸变黑了,身体变瘦了。经询问,原来是毛主席把儿子送到了最艰苦的山区,上了“劳动大学”。在那里,他和农民一起吃饭、生活和工作。

作为一名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他的子女很严格,这使边境地区的军民很受教育。因为党的领导同志这样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蔚然成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