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优质企业完成了梯度培育,从小到云雀、后起之秀,最后到上市企业,得益于我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一、基础优势+数字化赋能助推企业上市。(一)区域创新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市通过培育创新主体、聚焦产业创新、突出制度供给,形成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名片”,得到了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动。早在10年前,科技部就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县市科技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二)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当地企业家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践行“工匠精神”,磨练“技艺”,逐步形成了我市特色优势五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绿色化工、新型纺织机械、精密轴承及专用设备、制冷组件、汽车零部件等。其中,制冷部件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一家上市公司为主导的制冷部件制造业。另一个例子是精密轴承和特殊设备。我市中小型轴承质量多年前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轴承套圈等配件可与国际一流轴承企业配套,套圈技术国内领先,形成了坚实的轴承产业链。(3)创新服务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市在政府行政管理、检验检测、智能制造、技术市场、协同创新、知识产权、行业协会等方面打造创新服务优势。,为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也为建设各类集聚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赋能。我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发展一号工程”,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用了15年时间,以“跻身中国综合竞争力50强”为战略目标,以发展数字经济为战略路径,以“科技强、产业优、数字热”为战略举措,走出了一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第二,政策支持+部门联动,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我局自成立以来多次更名,但工作始终围绕做大做强企业和高质量发展展开。2023年,经过该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努力,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目标好于预期,为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1)坚定不移地培养强势学科。围绕“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承接省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工作安排,制定《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的若干意见》和《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新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格局重塑和竞争力跨越式提升。企业主体培育、提质增效,新增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专业创新“小巨人”企业20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省级专业创新型中小企业6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3家,优质企业比例居全市首位。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8家,规模增量小企业80家,其中月度规模增量企业比去年增长300%,企业梯队结构进一步优化。(2)集中项目,促进投资。工业投资80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制造业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40%。9个省份1000个重大制造业项目投资30亿元,7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投资50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加强工业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精准服务,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投产,30个重大工业项目已投产。集中招引市内企业项目,梳理市内企业扩产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300亿元,总用地面积2500亩,已实施项目6个。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设备补贴等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45%。(3)坚持创新,推动转型。我市被列入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城市名单,3个行业平台被列入工信部支持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城市。轴承产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基地企业数字化升级被工信部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试点项目名单。5家企业入选国家《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新培育6家省级云企业、6家省级智能工厂、3家省级未来工厂,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排名全省前列。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在每一次双月考核中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有3个应用被列为省内数字经济系统地方特色应用,2个场景被列为省内数字经济系统最佳应用。(4)加快鸟笼返老还童。聚焦产业全球治理,制定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相关配套政策,探索形成“专项整治+平台存储+园区规划+项目招商”新模式,已完成工业用地回购600亩、工业厂房租赁30万平方米,确保12个投资项目成功落地。同时,集中开展高耗低效整治,完成600个消防、安全、环保等问题的整改,完成150个低效企业的整改,盘活工业用地4000多亩。(5)全力以赴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强有力的服务。坚持“有事必来,无事必扰”的服务理念,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积极调配企业急需药品,帮助企业保障生产顺利,拓展市场。加快安装产业链要素采集点,已安装600家企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企业运行监控。专门编制《2023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汇编》,引导企业及时用好、用足政策。全市支付产业政策资金6亿元,支付率400%,惠及企业600家。第三,商业环境的缺点在提升企业满意度方面,我局通过开展“万名干部驻点万企”、“政企座谈会”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省上要求还有差距。(1)企业的需求不能完全解决。根据前期企业反馈,发现企业主要反映土地需求、人才短缺等问题。目前我市还不能满足大部分企业对土地的需求。为了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和最大化,出台了很多征地政策,大部分企业暂时达不到政策要求。同样,相比大企业,小企业更渴求人才,但在用人成本上,大部分企业表示难以承受,最终影响企业的满意度。(2)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够顺畅。对于一些需要多部门解决的企业需求,部门等待分管领导的批示,服务不主动不积极。他们甚至互相推诿“踢皮球”“内耗”,不愿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也不会承担责任。(3)惠企政策宣传未全覆盖。经过实地和电话了解,企业对惠企政策不了解或了解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依然突出。惠企政策宣传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惠企政策引导不到位,企业“找不到”、“看不懂”政策的情况时有发生;政策宣传没有针对性,没有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四、下一步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的措施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八五”战略精神,大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深入实施浙江省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勇当高质量发展“两个先锋”。(1)狠抓企业梯队培养,打好“育优培强”的坚实仗。实现企业规模和质量翻番,大力推进鹰、鹅、百灵鸟、新星等“四大企业”培育,对纳入培育的企业在厂房租赁、新增工业用地、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力争2024年新增产值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30家、“小升级”企业90家以上,工业产值超过1.2万。(2)加快质量效益重塑,打好“数字化赋能”攻坚战。进一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一方面,坚持不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发展评价体系为标准,梯度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培育,打造数字化转型特色模式升级版。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产业,对标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实施强基础、强链条工程,做大做强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3)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围绕“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以省重点工业项目为引领,以工业项目全过程管理为抓手,联合园区、统计、重点镇(街道)等单位开展重大项目走访调研,疏通赌点,化解难点,着力推进龙头企业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对亿元以上项目库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完善新开工、续建、投产和规划招商四类细分项目清单。 同时,计划以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链引擎项目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我市雄厚的产业基础。(4)系统重塑产业布局,打好“全球治理”之战。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开展“专项整治+平台存储+园区规划+项目招商”全链条治理,探索形成产业园区全域治理新机制,有效盘活存量空,全面提升平均亩产效益。2024年,力争完成800亩土地回购和20万平方米厂房租赁,对回购租赁的工业地块进行产业链精准招商,确保腾出土地给高成长高产出企业,做好文章后半段。总之,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大工程,任重道远。不能光说不练,在会上念。你们要出实招、出硬招,按下我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捷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经济部门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