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公共单位多,楼宇经济和市场主体多。网格化基层治理实施以来,街道紧扣区委“三通一创五微治理”方案要求,大胆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新路径,从体制、机制、平台等方面着力,推动城市运行高效精准、指挥系统智能完善、管理重心整体下沉,逐步实现基层治理“看得见、管得住、管用”。工作简述如下:
一、经验措施和亮点打桩,冻结基础,编织“五星”,打造“安全网”街道坚持小网格、大社会,建设好网格,夯实桩基。首先是科学地拉网。按照“全域覆盖、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边界清晰”的原则,结合街情社情,分为二级网格和三级网格,坚持“四点微网格”的工作方法,以“就近、方便、熟悉”为原则细分微网格,将建筑、以街为单位、街边商户、项目场地等细分为专属网格。同时逐院、逐楼编号,绘制电子地图,明确网格边界,实现精准管理。二是下网。整合政法、应急、公安等区下沉单位和街道职能部门,组织工作人员下沉三级网格,建立社区、网格、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人员下线、普遍服务”。三是业务接入网络。以“五星支行”的成立为标志,将三项工作纳入网格,明确了社会治理、便民服务、矛盾化解、疫情防控、治安巡逻等职责,推进业务入网,实现了“人在网行、事在格行、事在呼应、人在微笑”。机制护航重点,打出星级和明星设置的“组合拳”。街道坚持小网格大作为,完善“三端四色双评”网格工作机制,成为听民声、解民忧、暖人心的重要“密码”。一是创新“110”网格化巡查机制,三端协同管理问题。依托智慧平台,建设社区治理终端、物业服务终端和居民微信终端,创新网格“110”巡查工作方式。网格员每天会走一万步听取社情民意,下沉人员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网格丁咚敲门行动”。通过“铁脚板”,及时收集群众的烦恼、忧虑、困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同时,发动网格内的物业管理人员和党员中的热心人,手把手发现问题,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把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家每户。二是创新“四色联调”机制,多元联动解决问题。完善红黄蓝绿四色分类和三级联调机制。三级网格可以处理绿色;解决不了的问题黄色,社区依托党群室、美好生活实践站组织长网格、下沉单位、群众联合调解;需要解决的街蓝,定期召开联席分析会议,协商解决;需要区级权限解决的问题为红色,要上报解决,确保“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格、难事不出街”。三是创新网格“双评双议”机制,自动生成“五星”。建立网格工作评议机制,组织辖区80余名有威望、热心的楼栋主任和“两代表一委员”,成立“居民评议会”,参与网格评议20余次。完善绩效自动生成机制,尝试将五星分局27项任务纳入智慧平台,定期对网格和网格员进行初评,力争自动生成星级,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考评和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网格基层治理活力。搭建平台,相互赋能,释放五星网络接入的“新势能”。我们坚持小网格、大集成,不仅讲“小事”,也讲“大事”。通过搭建四大平台,打造“五星分行”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网格数字治理平台,构建和平法治“智能芯”。以村为试点,针对租房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特点,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构建党建引领网格“三端协同”平台,探索“一网三通四优化”治理模式,建设智慧网格、智慧党群、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管理。它集成了微感知系统、眼-眼系统等。通过大数据归纳研判,可视化分析问题,及时在线调度,社区服务“马上到家”,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选择建设街城管理智能运营中心,设置智能党建、智能城管、便民服务、智能政务、经济运行等应用场景模块,将街城运行管理、值班值守、应急指挥等功能融入街城交通中心,进一步理顺街城运行“一网统一管理”和综合执法管理等机制,建立统一的人员、平战结合、全天候(7×24小时)运行值守工作。二是搭建红色物业示范平台,做好共建共享“红色管家”的网格。率先建成全省首个红色物业,升级建设红色物业创新实践基地,推行“365”工作模式,强化社区、红色物业、业委会三方联动,引导红色物业认领18栋无主管楼院,引导公共单位、双报党员认领网格事务,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三是搭建光合共创平台,构建电网和谐快乐的“心连心桥”。建立网格查看群众需求清单,依托光合共创平台,将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项目植入网格。四是搭建联盟党建平台,“联盟”是业务发展的网格“共同体”。坚持微网格与新经济产业联盟dangwei等平台相结合,组织社区、职能部门人员当好微网格成员、“首席服务官”、“金牌店员”,打造适合商家、产业的温馨港湾。二、存在的问题首先,网格平台事件流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平台的事件流转过程中,一些位于路口的案件,由于定位不准等原因,会导致平台事件向相邻街道转移,增加网格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二是网格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目前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街道三级网格员都是社区两委干部,微网格网格员都是志愿者。由于他们的身份和工作性质,他们的流动性很大,管理和约束力很差。同时,网格员的管理机制和待遇缺失,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街道、社区也没有网格工作专项资金。群众参与网格化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微网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能经常参与社区网格工作、担任微网格成员的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年龄大多偏大,对智能设备和事件流程操作不熟练,对网格智能终端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四是平台联动处置有效性仍有待加强。一方面,条块分割不到位,导致一些疑难问题处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居民对客户端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都不高,习惯在社区内电话或现场办事,导致平台流转较少。第三,下一步一是继续推进街道级平台建设。结合街道实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功能对等、试点先行”的原则,分期完成街道平台建设,首期完成阵地建设,建设网格化治理智慧平台管控中心,完善网络、大屏幕、存储、智能分析、调度设备;二期连接辖区现有智慧岗哨;第三阶段,重点增加城管系列网络摄像机、室外防水音柱等一期设备,通过线上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线下网格调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二是不断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和定期培训机制,加强社区对招募网格成员的管理,建立动态管理网格成员数据库,统一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分配网格员工作证,定期进行最新政策宣传,加强业务能力培训,确保所有网格成员都能使用和利用好平台,提高综合业务能力。三是不断强化网格化机制运行。完善“三端四色双评”网格工作机制,优化问题排查、发现、交办、处置、反馈、评估“六步工作法”,有效运用“110”网格巡查、四色联调三级联动、“双评双议”机制。同时,定期召开楼院会议,讨论楼院各项事宜,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促进“统一管理、规则、服务”,激发网格化基层治理活力。四是不断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每季度评选优秀二、三级电网和微电网,每年7月1日评选年度优秀电网集体和年度优秀电网人员。网格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作为社区工作者考核的重要指标,网格人员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优、绩效奖励和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