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xx xx市教育局立足教育系统的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围绕规范管理、习惯养成、宣传教育三位一体,全方位、渗透式地开展“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等生态教育,以环保意识激励师生,培养环保理念,以“小群体”、“小单位”带动垃圾分类“大趋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城市垃圾分类示范学校50余所。
一是精心规划管理,有效保证分类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一是坚持高位推进规范。专门下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实施方案》及相应配套文件,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负责人跟进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并通过局领导“一对一”联系、机关干部“一对二”定点对接,自上而下搭建工作框架,指导引导学校铺开垃圾分类工作,确保“人人普及、学校达标”,今年以来,局全体工作人员联系学校指导相应工作90余次,覆盖学校100%。二是夯实硬件基础,促进推广。各中小学进一步明确学校公用经费的5%至8%专用于学校分类,加大投入购买垃圾分类“四分桶”、“二分桶”等配套设施,制作发放宣传册、小模型,结合校园自身文化底蕴和内涵特色,通过选址、功能设计、标语张贴上墙等方式,打造“拉风吧”学习实践点。,从而打造一个集宣传、展示、互动交流于一身的标杆。截至目前,已发放宣传册10000余份,制作小模型2000余个,校内30余个“风吧”投入运营。三是加强督导评估,推动落实。深入实施常态化督导机制,推动构建“机关督导检查、学校标杆自查、班级交叉检查”的督导检查格局,确保各类检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各类督导结果与学生行为规范等评价载体有机结合,与学校德育建设、师德师风挂钩,树立光荣分类、可耻滥投的鲜明导向。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始于坚持,在于行动”主题活动300余场,评选垃圾分类之星、低碳先锋200余人。二、多管齐下抓习惯,全面推进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效。一是以源头减量和废物减量为重点。动员全市所有学校参与“无浪费学校”和“光盘行动”创建,大力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办公,全面推进教材教辅用品循环使用。实施食堂精细化管理,及时跟踪调查学生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食谱,常态化点餐配餐制度,从供给侧减少指尖舌尖浪费。目前已成功创建市级无垃圾学校15所,A级食堂24所。二是注重工艺的分类和回收。将垃圾分类等素质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体系,创新“鸡毛换糖”新模式,关注日常生活并定期关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比如,xx xx小学成立“明星换卡超市”,将行为规范、劳动素养四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明确“以卡换物”的奖励机制;市xx xx学校打造“校园货币”兑换载体,以班级旧物、废纸回收等志愿服务换取劳动报酬。活动期间,共发放校园币3万余枚,兑换文具2000余件。三是在重点端变废为宝。坚持灌输“垃圾是错位资源”的环保理念,结合科技嘉年华、“双减”托管服务等项目课程,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劳动教育”、“变废为宝”手工创意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意识。近年来,组织了1000多次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第三,以点带面抓教育,引导宣传环保理念。一、加强教师引导,当好“拉风”示范引领者。充分发挥全市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余心语”工作为载体,成立全市青年教师垃圾分类专项宣传小组,定期开展校内外知识培训宣传,选派优秀讲师参加技能竞赛、现场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使命能力。目前已组织专题培训200余场,培训专业讲师100余人,开展宣传活动2000余场。二是加强学生参与,当好“拉风”服务代言人。组建“小红萌”等品牌志愿服务队,紧密围绕学生特点设计服务项目,以世界环境日、学雷锋日系列节日为契机,引导各校少先队员走出校门、走进乡村,参与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2022年以来,组织中小学生深入村(社区)、农村文化礼堂等地开展活动2000余次,参与志愿者3万余人。三是加强社会协调,做“拉风”趋势的主人。联合市环保局、市少年宫等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实地参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环保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科普馆等资源场所的作用,邀请现场技术人员答疑解惑,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传授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专业知识。家校政府与社会多维度共振,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目前已与20多家企业、场馆形成定点联系,举办了100多场体验活动。下一阶段,市教育局将坚决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中,不断深化和巩固工作成效,切实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全社会。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总结:坚持“三位一体” 全力打造校园“拉风”生态圈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