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区发展和改革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

根据安排,现将区发改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3年的工作

(1)主要经济指标。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77.3亿元,同比增长3%。

(2)新型城镇化。

一是以要素保障为核心,不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第一,强化国土空规划的引领作用。区土地空 (2021-2035)总体规划已提交省土地空规划委员会审查;全区18个乡(镇、街道),除纳入县级土地空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编制范围外,其余13个乡(镇、街道),1个乡(龙河镇)已形成规划初步成果,3个乡(郎岱镇、燕郊镇、木岗镇)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其余9个乡(镇)目前已形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成果。二是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推进发展规划修编,继续加大已批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结合各区已批未供土地现状做好招商引资地图,加快盘活低效建设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截至目前,已挂牌出让7宗土地,面积370.42亩,出让价格24247万元。8宗土地正在挂牌,面积128.54亩,预计出让价格11008万元;已划拨土地3宗,划拨面积1262.85亩。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纵向竞争、横向招聘、内部聚集”等多种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项目的投资支持。今年以来,获得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改造、城市燃气管网改造、雨污管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补助资金1.21亿元;开展政府与金融企业融资对接活动,预计到年底,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项目10个,今年预计签约金额13亿元,预计贷款金额5亿元。

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一是坚持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和以燃气、给排水管网为主的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以“四改”为载体的城市更新行动。2023年棚户区改造任务2722户,现已完成26户,其余2696户正在有序推进;改造5个老旧小区和20个背街小巷,改造地下管网62公里,建设5G基站644个,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500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7%。二是坚持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优化全区中小学布局,2023年规划新建、改扩建6个幼儿园项目,预计增加1620个名额。义务教育阶段改扩建项目4个,预计可新增1200个名额。1 .普通高中改扩建工程,预计增加1000个学位;加快区级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制定下发区县医疗副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在燕郊镇建设县医疗副中心;继续推进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统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升级改造团结路社区、九龙社区等2个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银湖社区、塔山社区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区养老床位804张,护理床位442张,占54.9%。制定《区公立医疗机构托幼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特区妇幼保健院申请建设普惠性托幼服务试点单位;申报3个3人篮球场或3条健身路径。三是坚持加强城市治理。以贵州省统一网上办事大厅为载体,接入了1个县、18个乡镇(街道)、253个村(居)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站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一张网跑”的服务平台。全区政务服务全部纳入贵州政务服务网,所有要素和事项全部编目挂牌向社会公开,全网运行率达到83%。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全区18个乡(镇、街道)划分1463个网格,配备网格员1463人,全区网格管理全覆盖。九龙城区、银湖、塔山三个街道共划分300个网格,专职网格员134人,专职网格员配备率44.67%。网格员使用“平安贵州”APP处理矛盾纠纷800余起。

第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产业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项目建设,突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六大产业链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推动六枝经开区打造百亿级园区。2023年成功签约六枝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项目、12万吨/年高活性氢氧化钙项目等7个项目,签约资金11.15亿元,到位资金28.75亿元(含续建项目到位资金);创造了520个新的工作岗位。预计到12月底,境外投资25个,成功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20亿元,到位资金30亿元。创造了600个新的工作岗位。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加强培育和仓储工业企业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区已完成3户,全年力争完成11户以上;2023年新增3家二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已完成3家企业资质升级;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专业化创新”认证。目前,已成功认定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5家“专业化创新”企业。2023年以来,净入市主体7415家,同比增长36.48%,完成率92.69%。

三是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做好保就业保民生工作。2023年,预计我区城镇新增就业9252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县域组织化程度为82.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237人,预计培训提升职业技能5500人。

第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严格落实落户“零门槛”政策,积极宣传引导进城务工、经商、购房、投靠亲属的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全力争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奖项。今年,我区获得省级下达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1773万元。二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特岗计划”,印发《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87人,其中887人入读公办学校,入读公办学校比例100%;继续开展村医轮训,选派基层骨干医生参加省级培训,不断增强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农村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式养老。目前,全区有5所面向农村社会开放、提供普惠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的区域中心养老院;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千家万户”“墨香暖人心送新春祝福”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活动,指导各镇开展“村晚”“村巴”等活动。三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2023年,我区将建成两个乡镇通公路项目。中寨至新场连接线工程已完成,新场乡至牛场乡连接线工程正在完善用地手续;积极推进市区天然气储气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建设;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园区生产流通企业和电子商务创业者提供商务咨询、运营服务等支持;2023年储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2个;积极推进全区大水网建设规划,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以上。四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继续帮扶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贵州超级豆制品有限公司、区燕郊大昌面业有限公司等10家规范企业,通过东西合作帮助开拓市场,助推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特区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建议将大涌村、龙场村、燕郊镇、张羽镇、浪岱镇等12个乡镇申报为乡村旅游重点乡镇。

(三)新2号文件落实情况根据市规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2023年落实国务院2号文件重点工作方案。资金方面,2023年首批专项债券获批2个项目,总投资2.65亿元,专项债基金1.23亿元;力争实施三农项目,批准资金1.22亿元;经上级批准的道路改造和保障等资金4300万元,经省公路局批准的置换资金4000多万元;贵州敏泰食品有限公司投入外资12万美元,实现了2020年以来我区利用外资“零”的突破;美锦焦化项目获批新动能基金6亿元;任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省级专项资金550万元;核定中央财政土地指标,跨省调剂收入607万元;批准了宜居农村住房试点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在政策支持方面,已有35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和11个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获得认证;起草《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等5个配套政策文件,并印发实施;完成郎岱镇青菜塘村、燕郊镇燕郊村等5个试点村的规划,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创造良好的规划条件。2023年新认定“专业化创新型”企业5家;组织大涌村、龙场村等12个乡镇申报乡村旅游重点村;郎岱镇、罗别乡、燕郊镇已申报绿色小城镇,由省审批。在示范试点方面,318房车营地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自驾车房车营地;龙井温泉度假村被确立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燕郊明清商演步行街被确立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动员等级民宿、示范民宿的示范农家乐申报工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家民宿信息。成功推动省煤田地质局在我区实施煤炭地下气化项目;二表哥公司已通过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等无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名单,正在积极申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市级评估通过;洛别乡卫生院标准化医院创建工作已通过市级评估;成功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县;5家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被授予“省级示范中医药博物馆”和“省级优质中医药博物馆”称号;区内的贵州韵四合医养中心获得了全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推广中心(基地)。

(四)项目规划和资金。一是加强项目规划储备。将项目规划与新中国发展2号文件的实施、与改善民生、与第十个五年计划结合起来。围绕国务院2号文件、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务、“4+1”基金投资、新增国债、银行贷款方向和我区发展需求,继续谋划一批体量大、打基础、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动态更新和管理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市。截至目前,围绕国发2号文规划了387个项目,总投资1043亿元;围绕中央预算内资金规划108个项目,总投资119.3亿元;围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划了113个项目,总投资283.4亿元;围绕“四化”基金规划50个项目,总投资220.15亿元;全区新增中央投资(新增国债)重大项目102个,总投资299.06亿元,2024年新增中央投资需求92.48亿元。为下一步争取各类资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扎实开展2023年“百千万”专项行动,狠抓市领导牵头推进我区11个重大项目“一策”精准服务,及时解决资金、用地、用能等堵、难问题,全力推进项目顺利实施。2023年,市领导带队服务涉及我区1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32.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3亿元,今年以来已完成投资35.11亿元。10个项目已开工,1个项目未开工,是该区复兴大道项目。受资金和用地手续影响,预计11月底开工。我区列入“十万”专项行动项目40个,总投资258.28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9.9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3.38亿元。项目按计划进展迅速。三是优化投资结构。全区各级各部门主动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落实难、审批难、用地用工难、投融资难等问题,确保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高。2023年1-9月,全地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年投资预计达到77.3亿元,同比增长3%。1-9月,工业投资占比60.7%,民间投资占比67.2%,分别增长30%和35%,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加快项目入库进度。待入库项目按行业领域由政府分管领导进行担保。发展改革部门特别注重统筹协调,责任单位安排专人具体抓入库,认真收集入库数据,使符合入库条件的项目及时入库。1-9月新增入库项目22个,总投资126.81亿元。坚持每月召开项目入库工作调度会,及时梳理全区1000万元在建小项目,达到无一漏项、应统一的条件。10月,磷酸亚铁锂试点线建设项目10个入库,2.5亿元;11月,化工园区防洪排涝工程5项入库,5.78亿元;12月,萨之峰电厂等6个项目入库,27亿元;加强对投资稳定增长的支持。五是开展项目停建。按照《贵州省主题教育“半成品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我区以此为契机,对停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排查。省市确定我区11个项目总投资35.98亿元后,以上项目将作为我区暂停项目的攻关重点,我区将认真分析”。科学制定“三个项目”11个整治方案,按照复建(不减少投资)、复建(优化建设内容减少投资)、停建、缓建(今年不开工)、投资合作等方式进行整治,确保停建项目取得实效。第六,做好资本的争夺。强化向上奋斗,发改、财政和各行业部门提高争资、争项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积极向省直部门推荐我区重点项目,注重信息收集,熟悉政策,做好争资、引资、融资从金工作。截至目前,预算内资助项目14个,已批复2.47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项目2个,批复资金1.23亿元;争取两个“四化”基金项目,争取资金6.4亿元。第七,规范项目决策管理。严格执行以决策评估为项目管理核心的《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坚持“投资必有成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坚决杜绝低效无效投资,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对落实省委、x委决策部署必须做的项目和需要地方政府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民生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做好资金配套,按规定扎实开展项目决策评估。2023年开展项目决策评估25项,总投资5.09亿元。第八,严格项目监管和监督。对全区89个重大项目,由政府督查室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审计、财政等部门,重点督查“五禁五问责”落实情况、项目资金落实、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和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情况、项目质量控制情况、项目竣工验收和绩效情况等。通过督导,逐一明确每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建立清单式、节点式、具体问题清单,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处理。确保每个项目每季度检查一次以上,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责任和目标的落实。

(五)粮食安全工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落实安全责任。今年以来,特区dangwei、政府多次召开常委、常务会议,分管副区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有关事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召开了1次党组会议、3次干部职工会议、4次储粮企业会议,学习国家、省、市、特区有关粮食法规、政策和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研究粮食问题,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二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储粮安全。我区有粮油仓储任务19400吨,其中县级大米9700吨,植物油1000吨,省级大米7900吨,小包装成品粮800吨,均符合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今年区粮食局直属库由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统一轮换,完成轮换计划1320.8吨;区粮油购销总公司完成大米轮换5950吨。严格按照“一规两码”(粮油仓储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粮油安全储存规范、粮库安全生产规范)和出入库操作规程,由质检机构对轮换粮油的品质指标、质量指标、食品安全指标进行检验,确保出入库粮油达到国家标准,符合粮食储存安全要求。三是加大风险排查,推进安全管理。严格落实行政部门责任,每月组织力量在粮油仓储企业开展安全风险排查,重点排查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找准粮食仓储安全和安全生产风险的基本“短板”。2023年以来,通过排查共发现问题37个(六枝粮食局直属仓库18个,区域粮油购销公司19个),对发现的问题建立风险控制清单,督促企业建立隐患清单、整改隐患清单、整改隐患责任清单,加强隐患整改监督检查,彻底整改排查发现的隐患,促进粮油储备安全管理。全年整改消除问题35个。目前,食品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演练半年未开展,行业主管局已下发整改通知,要求企业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四是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区内综合仓储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包括21753.25平方米平房仓库、3.6万吨设计储备仓库、100吨/日大米加工车间、2365.46平方米机修设备仓库、128平方米营业用房、42个货车停车位、62个汽车停车位、装修工程、基础降水、护坡、 给排水(含二期包括60㎡油棚、60㎡油泵房、628㎡油罐区、2000t储油量、3911.32㎡配套用房等。 我区该收储点2023年省级储备粮的入库申请也已通过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现场审核组的初步审核,达到投入使用条件。

(六)开展节能和双碳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两高”项目联合评估评审机制。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重点项目联评联审工作方案的通知》,我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严格落实“两高”重点项目联评联审工作机制,拒绝备案和开工建设。2023年以来,我区向市“两高”重点项目联评联审领导小组申报了两个“两高”项目,即贵州梅津六指煤焦油和氢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和贵州梅津六指煤焦油和氢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二期)。以上两个项目均已通过“两高”重点项目联评联审领导小组的评审,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二是严格执行节能申报和审查制度。一、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的通知》(黔发〔2017〕1148号)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的通知》(黔发〔2023〕591号)的有关要求,我区严格执行能源管理制度,促进节能,防止能源浪费。2023年以来,共向省市发改委申报了3个节能审查项目,分别是贵州梅津六指煤焦氢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年综合能耗为40.5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和46.5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贵州美锦六枝煤焦炭和氢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二期)年综合能耗分别为47.89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和52.83万吨标准煤(当量值);贵州于之新材料有限公司12万吨/年高活性氢氧化钙项目年综合能耗为4475吨标准煤(当量值),6642.76吨标准煤(当量值)。三是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的通知》(黔发改欢子〔2023〕591号)的有关要求,对年综合能耗低于1000吨标准煤、年用电量低于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备案制。对于新批项目,要求项目业主(企业)四是严格执行“两高”项目调度机制。做好十五期间每季度投产项目和库存“两高”项目的调度工作。截至目前,十五期间投产项目中,贵州梅津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和六枝磷酸亚铁锂项目(一期)产品单耗值分别为109.69kgce/t和511.23kgce/t,已达到先进值;2023年前三季度,福能电厂综合能耗为58.98万吨标准煤(当量值),138.4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六矿瑞安水泥厂综合能耗为7.34万吨标准煤(当量值),9.74万吨标准煤(当量值)。

(7)其他工作。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价格监测等工作有序推进。

随着经济持续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主要包括:一是剩余投资项目有限,投资难以持续增长;二是重大项目空投入不足;全区服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二。2024年工作计划

(1)创新思路和规划。项目策划的关键是质量,核心是争取资金。一是紧扣政策。围绕“四创”“四化”和我区发展需求,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四化”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方向规划项目,不求完美,但求项目功能与赢得资金相匹配。二是突出效益。只有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规划“四化”工程,通过引入民间投资,撬动市场化资金来讨论规划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三改”项目的规划中,要坚持区域思维,将效益好的建设内容与纯公益性结合起来,做到“肥瘦结合”。

(2)关注前期。没有项目的前期工作,就没有项目的落地。一是对规划项目,督促项目业主选择重点项目,分步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达到规划项目30%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对争取资金的重点项目,组织专班推进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由发改、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选派专人组成,帮助项目业主完善规划、用地、环评、可研、初步设计、招投标、施工许可等手续。二是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对已争取各类资金的项目优先安排前期费用,督促项目业主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储备项目规划申报落地。

(3)规范推送项目管理。目前债务风险较大,各部门、平台公司需要在强约束下抓发展。对新建项目,督促有关部门充分论证投资必要性、后续资金来源、收支平衡,在建设资金未落实、前期手续不完善的情况下,慎重开工建设。对于在建项目,做好资金保障,加快建设速度,避免成为“半成品”项目。对已建成的项目,督促项目业主抓紧竣工验收,做好“转投为整”,清理家底,盘活经营性资产,发挥投资效益,促进政府投资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4)紧盯目标,抓建设。第一,尽快启动新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推进豆制品产业园、特盈有机玻璃ACR项目、招商局物流车辆制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一期工程,特区第二人民医院、刘志和生态补水工程等烂尾项目尽快启动,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加快润天优品、翡翠悦府、碧桂园等商品房项目、综合仓储物流、市二改扩容、塔山棚改、竹林角水库、体育馆等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投入。三是多方筹集资金。配合有关部门加大跑省市力度,将重点推荐项目上报省市行业主管部门,注意信息收集,关注资金安排,争取更多支持。同时,积极向银行推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四化”项目,对银行感兴趣的项目加强跟踪服务,根据银行要求完善相关资料,争取银行贷款支持。

(6)改善服务,吸引投资。目前,政府负债累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和新增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只需要招商引资。一是联合各行业部门,主动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落实难、审批难、用地用工难、投融资难等问题,确保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全力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放大和撬动作用,更加注重运用产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推进项目建设,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风险,增加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区发展和改革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