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产业支撑助推乡村振兴主要做法:推动粗放低效产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综改区建设启动以来,县里一直在抓建设,前线指挥部一直在前面。始终坚持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聚焦支柱产业,潜心机制创新。先后引进龙头企业5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70余家,持续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近万亩,带动2481人致富解困。2022年,核心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高于县域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一、如何走市场化道路,因地制宜,着力抓住“适合学生,高效”这个关键

综改区地处深山腹地,人均耕地只有7分,80%的坡地梯田。林地面积较广,但多为柏树和杂树。传统产业比重大,种植养殖业收入极低。为加快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综改区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另一方面,组织100多名基层干部和养殖人员到省内外20多个地区学习,努力开拓视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切实解决发展无门的问题。一是精心论证,力求适合和高效。结合区域气候、土壤等条件,重点发展传统栽培、有市场前景的柑橘和耐旱耐瘠、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木本油料两大主导产业。同时,适度发展草饲养殖和水产养殖,加快提升粮油品种质量和品牌。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甜橙产业园、“油牡丹+麻疯树”高产高效套种示范园和藏黑猪、品牌鸡集中养殖基地。二是合理布局,保证合适的造型。确立“粮油在田、种养在山、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思路,根据丘陵地横断面特点,安排不同的建设业态。沟田以双低油菜和稻、鱼、藕复合模式为主,两地发展果-草-畜模式,坡顶发展坚果等高效林产业。第三,创新模式促进融合互动。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规划、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4个专项规划、11个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明确城镇、产业、生态布局空。采取“点-线-面”驱动模式,以“重点镇+示范园区”、“中心村+规模产业”为核心点,发展“互联网加生态立体农业+乡村旅游”,促进镇园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产村互动。

二、如何建设基地——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

道路差,水利弱,也没人来招商;缺资金、缺技术、缺领导,群众自主发展难度大、风险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综改区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导向,大力“筑巢引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多种组织形式解决发展中缺乏准入和手段的问题。第一,政府主导“筑巢”。坚持项目跟随产业,探索“3322”项目整合方式(资金使用、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三不变”、“一个部门牵头、一个图纸设计、一个标准验收”,综改区指挥部和乡镇“双审双签”控制全过程),出台《综改区项目推进办法》,明确社会投资和群众投资。社会投入达2.2亿多元,群众集资1200多万元。共开工县乡公路96.7公里,建成村道161公里,农民建户道25.6公里。整理耕种土地6000多亩,修建田间道路和水利沟渠近百公里,奠定了开发开放的坚实基础。第二,市场主体“唱戏”。实施土地“三权分置”,有针对性地发放土地经营权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精心策划包装项目48个,对接企业20余家,引进铁骑力士集团、科仕科公司、暮风公司等龙头企业5家,培育家庭农场39个,农业合作社7个,建成甜橙、油牡丹、稻鸭(泥鳅)联合养殖基地近万亩。积极探索丘陵地区“互联网加现代农业”新模式,首批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网点20个,建设综改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开通“子洲购”、“云端363”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86万元,同比增长86%。探索“互联网+中的定制农业”,引进电商企业采取“企业+众筹”的合作模式,流转红园村全村1800多亩土地,建设电商农产品基地和养生保健基地。筹集300万元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吸引和扶持31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三是在配套改革上“补缺”。深化与西北农业大学、西部科技大学、省农科院、林科院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5个产业合作基地、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和专家工作站。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平台,设立抵押融资风险基金300万元,发放产权抵押转让收益贷款540万元;注册5000万元成立馨子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综改区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担保范围;新成立3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和1个农村资金互助协会,共发放互助资金7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10万元,有效解决了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启动政府购买水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作业面积8000多亩,病虫害综合损失率下降2.52%,每亩直接收益92.1元。

三、群众如何参与——利益联结、共建共享,始终围绕“群众增收”这个核心

振兴农村群众始终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综改区按照区域发展和精准致富双轮驱动的要求,坚持先建基地的利益联结模式,有效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竞争问题,构建群众与企业共建共享基地的良性格局。第一,四方分互利共赢。在宋关庙村,探索整村作为试点向甜橙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地。专业合作社委托一家企业建设代管基地,为期三年。充裕后,基地由专业合作社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按底价1元/斤回收。收益按照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7111”划分。丰年时甜橙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人均增收近3000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群众受益、集体有收入的双赢。第二,股权量化精准扶贫。王家岩村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将村里扶持水产养殖基地的340万元财政补贴量化到水产专业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流动资金和社会救助资金53万元,作为建卡贫困户集体股权投入养殖基地。集体股权收益80%由建卡贫困户分割,20%设立致富巩固基金,解决致富后长期帮扶问题。目前已发展泥鳅养殖基地200亩,水稻泥鳅共育基地230亩,可实现年收入300万元,帮助贫困户增收1800元。第三,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帮助农户。试点养鸡养殖业“1+4”(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新型扶贫模式。目前存栏鸡160万只,直接带动贫困户230多户。同时引进铁骑力士公司,推广“1211”生猪养殖模式,即一只笔、两对夫妇,年出栏生猪1000头,净利润10万元以上,53户农民今年每户可增收10万元。四是银企合作,惠民兴业。引进广汉普金鹅产业,在石桥沟村推广“公司+金融+农户”的模式。公司鹅苗由市商业银行为养殖户提供的20元/只贷款支付,10元鹅苗剩余费用在公司回收鹅蛋时统一扣除,鹅蛋由公司按照4元/只担保回收,有效降低了养殖户的投入成本。目前已率先与20户贫困户签订协议,发展绿鹅2000只。预计今年户均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五是产村游融合促增收。顺应旅游消费升级新趋势,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乡村旅游”,同步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新村,加快产区向景区转化、产品向礼品转化,完成景福、双乐昌镇4公里街道黑化改造和绿化亮化,新建镇污水处理厂;出台了土坯房改造奖补办法,依山而建“荷香水果屋”、“胡阿祥大院”两个新村,新建或改建农房1028户。“小青瓦、白墙、人字顶、木花窗”的北方民居,辅以甜橙、油牡丹、莲藕等近万亩观光农业,旅游业加速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x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扶贫,培育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努力探索丘陵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新路子,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产业支撑助推乡村振兴主要做法:推动粗放低效产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