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稳定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总体要求,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四川现代农业中心的目标,在巩固粮油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培育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良好局面。现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情况
我县是22个百万人口丘陵县之一,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全县总人口149万,其中农业人口126万。耕地面积119万亩,人均耕地0.91亩。控制灌溉的水利工程有鲁班水库、五引工程、团结水库、永和堰等9997处,蓄水量6.2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6.3万亩。农机总动力42.4万千瓦,森林覆盖率30.7%。
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县,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总量均居全国前100位。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中国水稻和大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东南亚最大的麦冬产区。“十三五”末,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在全省59个县中排名第四。农民人均纯收入5934元,排名第12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4元。粮食和油料总产量分别达到91.31万吨和11.03万吨,出栏生猪194.54万头,分别居全省第四、第一、第二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其中省级3家),3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其中省级3个),有6.16万成员加入合作社,带动农民7.9万多人。
十三五期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含两个示范县)”和“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先后获得“三农工作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粮食生产丰收杯”、“水利建设先进县”、“绿化模范县”等多项荣誉。
二、“十四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
“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将坚持“一基五化”和“稳定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总体要求,以强工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由全面发展向重点突破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由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力争到2025年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4.2%;农业总产值达到99.9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增长11%以上。粮食和油料总产量分别达到95万吨和13万吨;生猪出栏260万头,家禽出栏3000万只;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45%;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以内。
三、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成绩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3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完成目标任务的47.5%;第一产业增加值20.7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46.2%。农民现金收入4542元,同比增加799元,增长19.2%。
㈡采取的主要措施
1、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索“规模+特色”、“品质+品牌”的产业发展新思路,推进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蔬菜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麦冬、大枣、橄榄、藤椒、马铃薯五大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打造西北商品粮供应基地,加快建设以建平为核心的三中路10万亩现代玉米、1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以塔山为核心的四川路演路10万亩水稻、10万亩高芥酸油菜产业带。全县小春粮食总产量23.67万吨,增加63万吨。油菜籽总产量7.59万吨,增加3500吨。预计大春粮食总产量为60.12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石油总产量3.92万吨,增加0.200吨;以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支撑基地为目标,加快建设三中路、三大路等四条优质生猪产业带。1-9月,全县生猪出栏137万头,家禽出栏15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3%和16.5%。以保障百万人口蔬菜供应为目标,集中力量打造以鲁西为核心的三大蔬菜产业带,优化“一中心八基地”蔬菜产业布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蔬菜总产量超过40万吨;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全县麦冬、大枣、橄榄、藤椒、紫薯种植面积分别超过3万亩、3.2万亩、1万亩、2万亩、1万亩。
2.重点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分类打造现代农业示范亮点。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集聚优势资源,分类打造示范亮点,努力把传统农业打造成特色农业,把特色农业打造成品牌农业。大力推进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按照“1+3+2”产业发展模式,春季种植以水稻、红枣为主要作物的经济林2000亩,在永正村、永琏村建立水稻、红枣良种繁育园50亩、有机枣园700亩、标准化栽培示范片3000亩。完成了永正村红枣综合示范园、永琏村红枣科技示范园、常征水库乡村旅游配套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农房功能完善等项目设计,示范片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永胜村王水崖、永正村常征水库两个新村(居)已开工建设,新建楼房30栋,农房改造39栋,水库环城路和三条社会道路建设有序推进。结合“1+6”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制定了“米枣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方案,并上报省科技厅;大力推进产业示范片(核心区)建设。按照“一业一示范”的目标,切实加强花园白衣、鲁西石河、刘颖安宁等7个粮油高产示范片和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明兴、新希望、小寨子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阜城麦冬、湛山枣、油橄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前锋藤角、金谷-沙扬紫薯示范种植基地,面向全县创建。
3、着力增强“双带”能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坚持以产业化经营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按照“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和“推进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围绕“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利用“3+5”现代农业产业,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吸引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强的发展格局。积极探索银企合作方式,做大神龙、龙源、蜀风等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做强上海梅林、福润肉类加工、祥龙火腿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福成麦冬、金谷粉条、向阳红福饺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1-9月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7亿元;强化专业组织的联合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基地+农户”、“市场+专业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链条各主体融合发展。强化专门组织的组织作用,推进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疾病防控、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储存销售等“六统一”。强化专业组织的服务作用,大力发展农机、植保、水利等生产型专业组织。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合作社建设,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1-9月,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30家,规范发展15家。
4、以加快水利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把水利设施恢复重建作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按照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的原则,扎实做好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配套田间工程,加快灌溉站农机化升级步伐。恢复重建渠道30条,160.49公里,水利工程蓄水量达到6.21亿立方米。新恢复灌溉面积2.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5753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1990公顷。恢复农田1.6万亩,新建村道和田间作业道路1351公里,田间渠系240公里,田间排灌渠衬15.91公里。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新增农机动力1.6万千瓦,总动力44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92万亩,机械植保面积35万亩。优化设施结构,提高设施种植和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和设施养殖,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000亩,维修改造生产用房6606平方米。
(三)下一步的重点
1、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庄建设。全面推进永新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建设永正村红枣综合示范园、永琏村红枣科技示范园、湛山村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10月底前完成预定建设项目。加快景福镇营盘山村、永明镇万家坎村新农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房功能,建设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年内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2.做好全县秋季动物防疫工作。继续坚持“五统一”,做到“五不漏”,确保“五到位”,全面完成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秋季常见病、多发病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3.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围绕“全域灌溉”目标,认真落实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农田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4.计划明年尽早在小春生产。坚持计划早落实、任务早分解、组织早动员、人员早培训、物资早准备,狠抓面积、技术、高产创建和责任落实,为明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5.找出差距,并针对目标添加措施。对照x委考核指标和县委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科学分析预测全年农业农村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找准差距,添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的汇报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