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内最大”,提出了“立足自身、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基本方略,要求以“地上藏粮、科技藏粮”为重要支撑,坚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藏粮于地”是基础性、先导性工程,不仅为粮食科技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也为其创新发展、自力更生提供了土壤。但基层调研表明,当前,随着农村全面振兴加快发展,耕地面积减少、闲置耕地偏好、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确实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如有的地方认为在同样面积的耕地上种粮食不划算,甚至为了急功近利而种花育苗;有的地方,村民外出打工,或定居城镇就业,宁愿让自己的承包地荒芜;有些地方因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耕地的粮食需求过度,导致耕地肥力恶化,等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xx同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持续深入推进“藏粮于地”战略,需要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不严格保护耕地、肆意损毁耕地的行为和现象,同时增加耕地面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地力,使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在高水平耕地保护的基础上,使“藏粮于地”质量更高、效果更好。下面,围绕中心小组讨论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
在禁止耕地“非农化”的基础上,要力戒耕地“非农化”。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明确指出要通过“出牙”措施保护耕地,坚决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之所以仍有地方和村民铤而走险,屡教不改,与地方dangwei政府不履行应有的主体责任密切相关,也与村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有关。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地方dangwei政府的主体责任,推动地方dangwei政府必须有担当、有担当、有担当,自觉担负起保护耕地性质和用途的责任,进行前瞻性思考、系统规划和整体布局,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在压实主体责任的同时,实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和问责机制,将耕地保护成效与政绩挂钩,让地方dangwei政府不敢对耕地挪作他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耕地人人有责。耕地只能用于粮食生产,挪作他用是违法的。要把耕地保护纳入基层综合执法检查范围,一旦发现将耕地挪作他用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严惩不贷,坚决防止从众心理和“破窗效应”,督促村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耕地,始终坚持耕地的固有性质和用途。
适时推进村组合并,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诚然,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很多地方开展乡村建设规划,有推动村组合并的趋势和倾向,而这正是进一步扩大耕地的好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长期以来的耕地无形流失,与村组“摊大饼”的无限延伸有很大关系。乡村建设提倡村庄建筑和设施的集中连片规模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村庄城市化,像城镇一样高楼林立,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进一步促进村民就地过上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当的现代生活。在村组合并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像以前那样占用耕地,更多的土地会因为村庄集中、产业集聚、村民集中而转为耕地。因此,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村组合并规划的科学化水平,做到选址准确、局部规划、布局得当,使村组合并只能减少占地,不能增加占地;另一方面,在推进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园区化,进而将周边土地转化为耕地。要在精心设计下准确布局工业园区,确保腾出的土地集中连片,尽可能与现有耕地接壤,扩大耕地面积,便于集中、集约、有效的生产经营。欲速则不达。撤村并组促进耕地扩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试点先行,在试点中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和做法,然后有序推广,有效复制。
推动“Oda”向“大田”转变,实现耕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一棵树很难成林。事实上,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有鼓励“Oda”变“大田”的政策规定,要求审慎稳妥推进耕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在不改变一户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既定前提下,尽可能有效实现小零碎田串联,不断放大耕地规模经营效应。实践一再表明,零碎分散的耕地,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不可能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组织化生产。相反,如果把许多小块土地集中起来,无疑可以搭上粮食科技快速发展的快车、搭便车,实现粮食生产日益机械化、集约化、组织化,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更有效地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耕地流转,特别是要动员和说服不再种粮、不愿种粮、不会种粮的村民积极流转自己的承包地;另一方面,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在确定各自前期承包地位置和面积的基础上,促进承包地进一步趋同和集中,实现“Oda”向“大田”的转变。同时,自愿转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要切实保障依法流转耕地村民的权益。在耕地有偿流转的基础上,无疑更有利于村民及时分享耕地增值收益。在集中连片耕地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有利于耕地的持续流转和经营,同时也保证了耕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不被拼命破坏。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现代化生产。习近平同志指出:“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在实践中,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努力导致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安全的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双赢。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把现有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是未来耕地的形态,是“藏粮于地”的内在必然,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从现在起,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村建设、农村发展、乡村治理的重头戏,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首先,县、村三级组织要集中力量,努力推动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特别是县级组织要在动之前定下来,确切知道县域内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一张蓝图到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其次,村级组织直接与村民打交道,最熟悉村里的耕地情况。因此,村级组织要发挥一线作战指挥员的作用,不仅要向村民广泛说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效果,而且要率先示范,通过提前建设一两个高标准农田,让村民看到希望,看到希望。最后,要重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一系列保护和维护工作,使高标准农田名副其实、货真价实。比如指定专人负责日常检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坚决防止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断链、“掉链”现象。
全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基层调查发现,如今一些地方耕地肥力下降,确实与农业面源污染有直接关系。比如,除了上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水直接渗入周边耕地,进而导致耕地无法种植粮食或虽能种植粮食,但粮食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当今“藏粮于地”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少养多种”的原则,督促村民特别是职业农民不要占用耕地进行养殖,也要尽量使用设施养殖等现代养殖方式,减少对耕地的伤害和破坏;另一方面,要严密监管,严格执法,严惩不贷。一旦发现破坏耕地肥力的行为,必须第一时间纠正,督促农民做好无害化处理。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下决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坚决防止黑臭水体在广大农村出现,防止污水废水随意漏入永久基本农田,在促进耕地肥力的同时,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粮食。
“道理是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同志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要求始终如一、始终如一地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同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藏粮于地”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才能向耕地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才能促进连年丰收而无后顾之忧。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各级dangwei和政府与广大村民团结动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严格保护耕地,在保护中科学利用耕地,让“藏粮于地”充满活力,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