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和人才是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希望。近年来,面对人口长期净流出、老龄化程度全省第二、城市间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和周边城市带来的“虹吸效应”,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做好“人”作为第一要务,以建设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为导向,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我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青年人才聚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青年人才八项规定”。我们将努力在现代产业吸引人、优越环境留人、创新生态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和人才成为“年轻泰国”最好的“伙伴”,双向进城,赢得未来。截至目前,全市人力资源总量近100万人,比“十三五”末增加8万人;三年来,每年聚集青年人才3万余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约2800人。今年1-8月,聚集青年人才近2.2万人,同比增长40%。
第一,锚定一个主攻方向,筑牢产学融合、人才融合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聚集在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我们牢牢把握“人随产业走”的基本逻辑,以“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为重点,继续深化“三来一促”行动和“亩产英雄分享”改革,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实现“产业引进带动人口引进、人口增长带动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
要做强先进制造业,出大招,就要把智慧引入“蓄水池”。紧扣“1+4”主导产业融合集聚区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牢“以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伸链”的组合拳,努力把大健康产业打造成我市亮丽的产业名片和引才名片, 并使之成为海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和新材料、光伏和锂电池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疫情三年间,我市制造业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全市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从2019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48.8万人。
以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探索柔性人才引进新路径。针对我市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需求,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打造本地企业突破成长天花板的“留学园”和吸引同行业、同领域创新人才的“孵化园”。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建成14个离岸创新中心,已吸引项目58个,正在洽谈项目92个。
提升工业园区吸引人才的承载能力。坚持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坚持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园区产业、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功能,推动青年和人才服务功能下沉,建设低成本园区,增强吸纳和集聚青年和人才的能力。我们医药高新区位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十大人才。
第二,突出一个城市气质,打造宜居幸福城市。
习近平同志要求“城市建设要把让人民安居乐业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现在的年轻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既需要“牛奶和面包”,也需要“诗和远方”。我们积极适应青年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以举办第二十届省运会为契机,将青年友好元素充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不断丰富“向太·健康城市”的城市内涵,努力为广大青年和人才提供诗意的栖居空,实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连榜”和“三个全国文明城市”。
致力于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以“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建设为引领,统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整体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和特色乡村建设,创新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从全省倒数上升到全省第一方阵,“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就近锻炼”成为现实。
着力构建新的消费场景。围绕满足年轻人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台了多项支持城区首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首店经济、网络名人经济、夜间经济。华润万象城、泰富里等一批地标性消费载体相继开业,海伦娜·鲁宾斯坦、王霸茶纪等一批国际品牌和年轻时尚品牌相继“落户”,为年轻人“解锁”了更多居家消费新场景,打造了“向往的生活”。
有助于扩大社交圈。创新性地开展“泰国引力周末嘉年华”,聚焦年轻人和人才普遍关注的创业与就业、运动健康、娱乐与文化创造等八个方面。每周选择一个主题举办一次活动,为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搭建一个交流成长的平台和“圈子”,让年轻人和人才在周末有一个好去处,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城市。
第三,抓一个人才聚集活动,释放近喜远忧的吸引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广纳贤才,广纳天下英才”。自2022年11月起,我们推出了“台州日”系列创新活动,改变了以往“等门”、“漫天撒网”的做法。我们分九条专线到省内外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以城市的名义向广大学生发出邀请,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到泰国、回泰国、留在泰国。
围绕如何吸引外地大学生,结合我市产业特点,精挑细选目标高校,通过举办城市推介会、举办“泰爱人才”招聘会、组织我市美食节等活动,对台州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和宣传。截至目前,已先后走进香港、兰州等地17所高校开展12场推介活动,共有563家企业参与,提供15000余个优质就业岗位,大批青年学子由此结识台州,牵手台州。
围绕泰州大学生“如何回归”,建立了泰州大学毕业生信息库,在重点高校设立“引智工作站”,聘请高校就业负责人和部分泰州大学生担任“泰州引智大使”,持续开展“凤还巢”暑期实践、百名大师泰州行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台州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
围绕当地大学生“如何留得住”,在泰国7所高校组织青年人才“留在泰国”专项活动,送出泰州景点门票、特色早茶、免费公交等16项专属福利,每年提供不少于10000个就业岗位,推动市县为泰国高校毕业生选拔青年党政人才, 基本实现“只要想留下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泰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将从2020年的9.1%提高。
第四,抓好一批重点事情,营造记人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留住人才创造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工作、安居乐业”。城市对年轻人和人才是否友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否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燃眉之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婚姻、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我们坚持年轻人和人才需要的是服务的方向,强化用户思维,增强同理心,深化“泰”爱人才、最“邦”的品牌建设,努力把作品做在年轻人和人才的心中。
在“住的地方”问题上,统筹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人才社区建设,用好公租房、保障房,出台人才驿站最长14天免费住宿、保障房租金不高于市场水平90%等措施,努力构建“从一床到一房到一套房”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青年和人才的住房需求。
在“另一半”问题上,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要发挥桥梁作用,每年举办100场以上“泰友会”、“情缘会”等线上线下联谊活动,通过兴趣分享、单身派对、相亲会等形式,帮助青年和人才扩大“朋友圈”,每年覆盖5000人以上,很多青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在“下一代”问题上,连续三年把教育作为“春节第一会”的主题,不断推进全民托幼机构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元化发展。全市千人名额达到3.2个,省级优质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率、三星级高中覆盖率均居全省第一,有效缓解了青少年的育儿焦虑。
五是构建一套工作机制,压实党管人才的责任。
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dangwei(领导小组)要完善dangwei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全局、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晋升机制,为推动青年和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有力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工作“秘书工程”机制。为夯实“一把手”责任,把握“第一资源”,202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工作“秘书工程”机制,组织市(区)、机关、园区等部门和单位“一把手”围绕青年、人才关注点牵头认领项目,4年实施“秘书工程”158个,有效解决了一批痛点、难点问题。
创新实施“111”人才服务日机制。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一把手”牵头,结合部门职责,每月聚焦一个主题,开展一次服务日活动,促进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与青年、人才定期沟通、面对面交流。建立“征集-分配-反馈”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青年和人才诉求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考核评价机制执行刚性。将青年人才“聚台”工作纳入党建考核,将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城市十件实事完成情况纳入“秘书长党建”,推动各市(区)找准工作着力点、部门找准履职着力点。同时,加强跟踪督导和定期评估,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年轻人因城市而聚集,城市因人才而繁荣。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年新增青年人才15万人”目标,坚持不懈推进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用“友好温度”展现“城市姿态”,用“青年活水”激发“城市活力”,用“人才”赢得“精彩城市”,让更多青春梦想在台州乃至更多地方起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市委书记在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座谈会上的发言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