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要求:“提高净菜、中央厨房等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装配式蔬菜产业。”这是预煮蔬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预煮蔬菜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二次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产物,预制蔬菜连接着上游的初级养殖和水产养殖,下游的第三级餐饮和家庭消费,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近年来调理食品的快速发展,不仅反映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对调理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通过三次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一、预制蔬菜的行业定义及前景
预制食品可以理解为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过预处理的半成品或成品。通常分为即食、即热即煮,主要根据加工的复杂程度和食用方式来分类。预制菜肴可以提高烹饪效率。与正常的烹饪工艺相比,大大节省了洗、切、腌制等加工时间,送餐速度大大提高,符合餐饮产业化趋势。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预煮蔬菜产品已经从单纯的风味小吃扩展到肉、禽、水产品,产品丰富多样,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餐饮连锁的完善和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的快速发展,预制菜品在2014年进入行业高速发展期。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者逐渐养成了在家做饭的习惯。预制菜肴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减少了准备菜肴的过程,缩短了烹饪时间,降低了烹饪门槛,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2020年,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200亿,其中B端1800亿,C端400亿,近10年复合增长率约20%。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工作规划(2021-2025),预计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按照8万亿保守计算,食材占比41%,预煮蔬菜渗透率提升到15%-20%,那么B端规模5000亿-6000亿,加上C端预计6500亿-8000亿。
二、我区发展预制蔬菜产业基地
(1)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我区是全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食品和都市现代农业是其支柱产业,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具备发展预制蔬菜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
目前,我区预制蔬菜产业已形成“一级原料供应、二级预制蔬菜加工生产、三级营销服务”等较为完整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体系,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其中核心预制蔬菜企业30余家,原料、调料、食用油生产企业26家。2022年,预制蔬菜产业链产值达到155.86亿元,其中预制蔬菜核心产业产值65.89亿元。
(2)企业集团加速成长。目前,我区已有7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预熟食品创新企业名单,占全省(45家)近16%,全市近60%。涌现出绿金、乐药居、如意三宝、古龙、印相等一批预熟食品龙头企业。其中,印相集团在全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排名第88位;绿锦食品在“2022中国预制蔬菜企业50强”中排名第22位;如意三宝年产调理熟食(调理蔬菜)8万吨,跻身“中国调理即食蔬菜品牌30强”;乐遥居是中国优质速冻米粉产品的领导品牌,为中国1000多家五星级酒店提供皇家糕点。古龙、印相、青田食品都是食品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古龙参与了6项国家标准的起草。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区预制蔬菜产业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农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拥有肉类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食品科技R&D检测服务中心、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预制蔬菜专业委员会R&D中心等R&D检测平台。一些企业重视创新,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绿金食品每年的R&D投入占其营业额的5%以上;朴真食品在厦门、重庆、上海设立了三个味觉研究所。如意三宝正在加快建设食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古龙食品开发的“番茄牛腩”和“咖喱牛腩”在首届广东省预制蔬菜R&D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和最具市场潜力奖。
(4)产品结构丰富多样。我区预制蔬菜生产企业可提供多种菜品,涉及全国八大菜系。代表产品有印相密封肉姜鸭、古龙罐头、乐姚剧早餐酱炒流沙包、绿色食品松板肉、汉农精品蔬菜等。,涵盖即食、即热、即煮、即冲等所有品类。从龙头企业来看,绿锦的产品线涉及猪、牛、羊等六大类,超过60种预制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如意三宝开发了100多种猪牛羊产品,50多种家庭方便菜;乐药居推出了17个系列、200多种速冻米粉产品;古龙食品完成了20多种新型冷冻调理食品的研发。
(5)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区农产品原料供应相对充足。202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2.92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农村专业合作社506家,形成了我区军营红番茄、紫茄子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我区还拥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台,2020年交易额45.4亿元。在食品调味料生产方面,我区拥有完整的产品线,涵盖中餐标准化复合酱料、西餐卤汁、卤汁、裹粉、冷冻烹饪袋等。此外,我区冷链物流和企业仓储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全区冷链物流企业14家,冷藏车92辆,其中博山物流荣获中国道路货运明星队称号,顺丰、JD.COM等C端冷链物流配送能力持续提升;印相、绿锦、博山等企业建设了万吨级冷库,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我区发展预制蔬菜产业的困难和问题
(一)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全国有6.8万家预制蔬菜企业,我区只有91家预制蔬菜企业。预制菜市场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全区60家规模以上预熟蔬菜企业中,48%的企业产值在1亿元以下,只有中和实业一家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核心预熟蔬菜企业平均产值1.85亿元。与山东诸城等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缺乏预煮蔬菜领域的上市公司。总的来说,目前我区预制蔬菜企业牵引力量有限,行业缺乏核心龙头企业。
(2)行业标准不够健全。我区预煮蔬菜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准入门槛低,缺乏统一的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此外,本市尚未出台预煮菜肴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亟待补齐行业标准短板。
(3)对技术研发支持不足。预制蔬菜企业整体R&D投资较少,企业的R&D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印相、绿锦等少数龙头企业外,大部分预制蔬菜企业都没有建立重点研究实验室、工程技术R&D中心等R&D机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新产品开发和升级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区乃至全市缺乏综合性食品加工技术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较强的高校。集美大学虽然开设了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但仅限于水产品加工方向。因此,预制菜品整体综合技术研发实力不强,对行业人才培养支撑不足。
服务支持能力不足。一是我区冷链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原料生产基地缺乏预冷设施,冷藏车等配套设施少。全区冷链运输车辆只有92辆,人均冷藏车(1.03辆/万人)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5辆/万人)的一半。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制约销售区域的扩大,影响业务发展。第二,企业发展限制在空之间。我区轻工业食品园开发基本完成,规划工业用地185.55公顷,现已开发182.83公顷,工业用地开发比例达到98.5%。虽然园区引进了300多家企业,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美和园为例。2021年平均每亩产值489万元,平均每亩税收14.25万元,远低于食品制造业20万元/亩的最低税收控制指标。
四。我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打造预制蔬菜全产业链
1.支持预制蔬菜龙头企业发展。首先是建立核心企业库。全面梳理预熟食品相关企业,选择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二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制定分步培养行动计划,努力使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特色化领域发展,中国高校在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发展。发挥预煮蔬菜“链主”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建设产能、智慧、资源等多模式共享工厂或车间,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分工合作发展格局。
2.增加预制菜的招商力度。首先是加强头部企业招聘。大力开展预制蔬菜产业“双招双引”,成立预制蔬菜产业招商专班,以沪、粤、鲁为重点,瞄准龙达菜、味之香等全国预制蔬菜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定向招商。二是建设预制蔬菜总部基地。依托“三顾”商贸资源优势,积极吸引优质预制蔬菜企业在我区设立综合性、区域性、功能性总部。
3.完善预制蔬菜生产体系。
一是支持农业产业链延伸。引导绿百合等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原料优势和渠道积累做精深加工,并向后端延伸服务和营销领域布局,发展净菜和预制菜,提高产业附加值。鼓励村企在村内联合组织运营预制蔬菜企业,支持村社参与预制蔬菜种植、加工、冷链、运输、销售等业务。二是加快打造“中央厨房”。鼓励餐饮连锁品牌企业加强“中央厨房”建设,推动“中央厨房”独立运营,发展熟食业务。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鼓励装配式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通过直接投资、股份合作或长期合作等方式,布局上游农产品生产销售和下游物流营销。
4.推动装配式蔬菜加工转型升级。
一是支持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转型。鼓励和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预制蔬菜领域倾斜和转型,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加工体系,不断提高预制蔬菜生产效率。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给予技术创新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三是加快预制蔬菜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预制蔬菜加工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建设智慧工厂,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预制蔬菜原料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升级,提高清洗、解冻、切割、加热、包装等关键生产环节的效率。
(二)熟食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1.完善预制菜品标准体系。
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试点。鼓励标准化基础好、技术领先、产业带动力强的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推进预制蔬菜全产业链整合、全流程标准化和各环节质量提升,逐步完善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预制蔬菜系列标准。加强预制菜肴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参与预制蔬菜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形成具有闽菜特色和本市特色的预制蔬菜行业标准体系。
2.加强预制蔬菜产业的质量监管。
首先是保证预制菜的食品安全。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做好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证书和溯源并行实施工作,实现农产品预煮菜肴源头可追溯。建立预制蔬菜关键原料基地备案制度和预制蔬菜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二是提高预制菜品监管水平。加强预制蔬菜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建设预制蔬菜检测中心,开展预制蔬菜监督抽检,建立安全生产白名单,严厉打击“黑作坊”,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制度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三是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开展ISO22000食品安全等质量认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质量奖。
(3)提升预制蔬菜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1.建立预制蔬菜研发机构。
依托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预制蔬菜委员会R&D中心,成立了预制蔬菜技术与创新研究院,重点解决生产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新形态、新品类、功能性预制蔬菜的开发研究。鼓励企业加大对R&D预制蔬菜的投入,支持预制蔬菜企业建立R&D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R&D中心。
2.提高预制菜品的创新能力。
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预煮蔬菜龙头企业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集美大学、台湾省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将研发成果和技术应用于市场。二是实行“备菜+名厨”的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预煮食品生产企业与闽菜名厨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合作,推进闽菜产业化、标准化,加快传统菜肴向预煮菜肴转变。三是加强对外R&D合作创新。加强与广东湛江、山东诸城等预制蔬菜龙头城市的R&D合作,联合攻关冷藏、杀菌、包装、储运等技术工艺,进一步提升预制蔬菜企业的创新能力。
3.加强对预煮蔬菜的介绍。
第一,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扎实推进“银城聚才”战略,加强烹饪大师、食品安全管理者、技术能手等预熟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将这些专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评价。二是加强预煮菜肴的培育。鼓励我区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增设预制菜肴相关专业课程,支持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开设预制菜肴研讨班。三是加强预煮菜肴的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业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力量,组织开展与发展装配式蔬菜生产、餐饮烹饪、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装配式蔬菜行业代表或领军人物。
(四)加强预制蔬菜的营销创新
1.建立多种销售渠道。第一,积极培育线下消费市场。鼓励商场、超市、便利店设立预熟食品区。搭建预制菜品供需营销对接平台,鼓励学校、工厂、医院、机关、社区等单位食堂优先采购预制菜品知名品牌产品。二是推动网上销售预制蔬菜。支持预煮蔬菜企业与JD.COM、Tik Tok、普普、美团等电商平台对接,鼓励企业建立“线下体验+平台销售+带货直播+短视频”的全渠道流通模式,开拓B端,加快渗透C端市场。三是支持企业间联合营销。支持本地预煮蔬菜企业与海底捞、千味洋厨、西贝等全国知名连锁企业合作,通过搭建供应链平台、共享营销平台等方式,在我区推广预煮蔬菜。四是培育新的营销模式。支持预煮蔬菜知名品牌产品进入社区、景区和服务区,推动24小时非接触式智能生鲜销售柜等新型销售模式发展。发放预煮菜品优惠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刺激预煮菜品消费。
2.加强国内外市场拓展。一是加大展会推广支持力度。依托我市国家会展平台,推进国内外预制蔬菜专项产业推介会、行业展会、行业高峰论坛筹备工作,加大国内外市场推介力度,鼓励预制蔬菜企业参加国际、国家预制蔬菜展会。二是将预制蔬菜推向国际市场。抓住《RCEP协定》生效的契机,引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参与“闽货·海上丝绸之旅”等活动,支持举办体现地区、城市乃至省份特色的食品展和节庆活动,推动福建食品和闽菜以预制菜的形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
3.加强品牌营销推广。首先是打造预制菜的知名品牌。以品牌赋能开拓市场,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全省驰名商标、全市驰名商标。通过举办预制菜创新展示大赛等方式,帮助网络名人制作防爆、大单品预制菜。二是加强预制蔬菜的品牌营销。充分挖掘“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名小吃”等现有优势品牌的核心,畅谈品牌背后的中华文化,打造预煮菜肴“品牌方阵”,鼓励企业参与预煮菜肴公共品牌的创建。落实消费扶持政策,将帮扶农业的名优预煮蔬菜产品纳入名优产品资源库,给予消费券;利用各种渠道促进产品销售,如将优质预制蔬菜带入礼品中。
(E)改善预制蔬菜的生态发展。
1.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一是优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根据预制蔬菜特点,建设一批智能冷藏区和常温储藏区,保障冷链仓储服务供应;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冷藏设施和商业加工中心,构建集低温加工、贮藏保鲜、冷链配送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二是推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升级。鼓励预煮蔬菜企业建设或改造冷库,购置末端冷藏设备和冷藏冷冻运输车。三是加强企业精准对接。组织引导仓储冷链物流企业与预制蔬菜生产企业对接,发挥顺丰、JD.COM等物流企业的龙头作用,完善产地配送物流网络,积极为预制蔬菜产业集聚发展提供配套和支持,降低企业配送成本。
2.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设立预制蔬菜产业基金。依托我区科教创新母基金和产业投资并购母基金,设立我区预制蔬菜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预制蔬菜产业头部企业。二是创新金融信贷服务。大力发展预制蔬菜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预制蔬菜产业专项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首贷和信用贷款覆盖面,切实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三是发展预煮蔬菜保险服务。组织保险机构与预煮蔬菜企业对接,推广符合行业特点的保险产品,如农产品质量保险、冷链物流保险、财产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
(6)完善预制蔬菜供应链体系。
1.建立工业发展联合会。发起相关商业实体、行业协会、商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整个预制蔬菜产业链,形成预制蔬菜产业发展联合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激励、信用管理、平台推广等方式。,以降低联盟企业运营成本、提质增效、拓展市场为目标。支持预制蔬菜联合会不断吸引优秀会员,逐步统一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创业创新能力。
2.搭建预制蔬菜供应链平台。依托建发集团等供应链龙头企业,与区内国有企业联合投资建设预制蔬菜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鼓励预制蔬菜行业联合会所属企业联合使用供应链平台,推进原材料采购规模化、信息化、低成本化,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和占用成本,努力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让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享受智能化服务。
3.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建设高标准绿色优质原料基地。依托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省级特色蔬菜产业园等契机,加快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扩大设施蔬菜、精品蔬菜、高山蔬菜种植规模,推进蔬菜、粮油、畜禽等预制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原产地食材持续供应。二是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引导装配式蔬菜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联合体,设立装配式蔬菜生态养殖基地试点项目。
4.建立一个原材料配送中心。一是建设区域性原材料交易市场。依托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在全市的配送能力优势,加快嘉德盛市场等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预制蔬菜原料采购交易中心。二是加强区域原材料供应整合。加强与翔安、集美、海沧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加强与闽西南漳州农副食品、龙岩畜禽产品、三明竹笋等食品加工园区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外建设农产品“飞地基地”或签约预熟蔬菜供应基地。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国家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乡村振兴,对装配式蔬菜产业发展的研究逐渐深入。预制菜的便捷性、多样性、标准化逐渐被市场认可,万亿级市场空将逐步释放。未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融资政策和人才政策促进预制蔬菜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预煮蔬菜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更新、R&D投资、设备加持和品牌建设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的加快,也将为预制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区要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聚集区内各种力量,推动全市预制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全区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