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和“人才引领带动”。近年来,我区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转型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打通引才渠道,搭建育才平台,优化留才环境,以“人才活水”激发“发展活力”,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提高对整个区域人才的定位和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区委每年都将人才工作列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区政府连续多年将人才公寓建设、大学生留区返乡工作列入年度十件实事。三年来,研究部署人才35次,出台人才政策7项,筹集资金3000万元设立新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政策保障。出台《创建创新驱动先行区十项政策》、《鼓励高技能人才十项措施》、《关于服务东风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分门别类实施产业领军人才、急需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扶持计划,促进各类人才政策、项目、资金的优化整合,在全区编织人才政策“一张网”。抓工作,促工作。推行dangwei联络服务专家制度,35名区领导、202名科级领导干部与各领域优秀人才“结对子”,完善“一事一议”、全球联动引才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每年确定10个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坚持月度调度、季度培训、半年度考核、年终考核,推动人才工作重点任务见实效。
第二,产才融合,政企联动吸引人才。紧盯“急需紧缺”关键聚焦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施“急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800名以上。扎实推进“大学生留区回区”工作,在高校设置面试考场,通过集中面试、现场签约等方式引进急需专业人才。积极选聘人才大使,组建人才团队,到武汉、Xi安、郑州、哈尔滨等地进行岗位推介。抓住“柔性人才引进”这个关键点。投资4000多万元、7500平方米办公场地,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等10个创新团队。深化“北京院士专家访我区”和“东风老专家企访”活动,建设1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院士的指导下,凸凹模等企业成为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补齐“草根人才”的短板。培养、引进和使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人才。实施“一村多大学生”计划,选拔227名优秀农村青年,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大学生。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举办社工培训班,培训社工900余人。
第三,搭建平台赋能育人。搭建强大的“双创”平台。大力支持马龙众创空、万达科技园、城市总部经济园等各类创业园、孵化器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平台孵化+服务保障”培育21个“双创”团队。用好科研平台。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星创天地等平台的牵引和示范作用,加强企业博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搭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的服务平台。打造交流平台。继续开展企业家沙龙、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和“一·一论坛”活动,邀请企业和人才参与人才政策制定全过程,拓宽优秀人才建言献策渠道。深化与丰台区、潜江市人才的合作交流,选派近400名教育、医疗、科技人才到丰台进行在职培训,开展双向学习考察近50次。
第四,营造优良环境,精准服务,集聚人才。加强关心和鼓励。继续开展专家走访慰问、休假疗养、优秀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增加创新奖和人才奖,设立专项人才奖,三年发放人才奖1000万元以上。优化人才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最多跑一次”和“项目代理”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行“店员”式、菜单式服务,为各领域人才创新创业营造高层次、高品位的环境和条件。把关键的事情做好。已投入9860万元筹集“人才公寓”2566套,现已入住882套。全面实施“区人才卡”政策,向1011人发放“区人才卡”。定期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在医疗、子女入学、配偶落户等方面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交流发言:厚植人才“沃土” 涵养发展“活水”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