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同志云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同志关于滇池保护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物安全的重要指示,与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繁荣导致文明繁荣,生态衰落导致文明衰落。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同志还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和全国的宝贵财富,必须世世代代保护好;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既是对云南生态环境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云南干部群众的激励。最近,各级巡视组反映了许多生态文明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从惨痛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教训,从根本上讲政治。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推向前进,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悟性和政治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两次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悟性和政治执行力不是一句话空,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从政治上判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政治上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同志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从政治上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始终认识“大国”,真正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局、为子孙后代,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
蓝天白云、青山沃土,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宝贵财富,是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保护好这份最宝贵的财富,是党中央赋予云南和我们的政治责任,是党员干部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先锋队”的核心含义是保护,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自觉,变“我要保护”为“我要保护”。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三条红线。决不能再做突破三条红线的事,仍然走粗放式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孩子碗。要认真抓好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开展问题大排查,集中力量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解决一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第二,坚持“两山”理念,留住“美景”和“富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才能在新时代创造新文明、建设新农村、实现新发展、保持“山清水秀”、促进“共同富裕”。
摒弃“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畸形发展观,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员”。青山绿水,一草一木,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挖矿开山,开矿林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扔垃圾...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进行肆意掠夺式的利用,无疑是边烧林边捞,出卖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将由人类来承担。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长期宣传“两山”理念,让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蔚然成风。
树立“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要利用当前“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人居环境改善”等良好机遇,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高校、社会组织等主体单位为示范场所,以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为引领,发挥表率作用,积极践行“两山”理念。dangwei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谋划,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来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项一项工作,一锤一锤。科学统筹,划定生态红线,实时重点检测,精准政策管理。
探索“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其含金量不可估量。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生态保护和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在保护和发展中保护,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点,找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平衡点。
“我看到青山是多么迷人,我也期待青山看到这样的我。”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立场、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以“两山”理念打造绿色“金饭碗”、留住“美景”和“富民”。
第三,乡村规划应实现“民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目前正在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农村发展“开药方”、“找出路”。在规划农村发展过程中,要立足当地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挖掘生态潜力,让农村留得住乡愁,让农民富起来,实现人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画出景观的“底色”,提高乡村的“颜值”。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更好的生态和环境优势。乡村规划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条件,实施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策略,为乡村“添绿”,为发展“留白”,维护青山绿水,构筑生态屏障,让山川的“底色”更浓,让乡村的“颜值”更美。
培育绿色“宝库”,鼓起群众的“腰包”。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乡村规划要保护森林和草原,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探索生态资源利用,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壮大绿色经济,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以良好的生态促进群众致富增收,使绿色发展成为惠民工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挖掘乡土文化的“精髓”,提升村落的“气质”。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实现基层善治,需要发掘和弘扬农村优秀的乡土文化,利用好乡土知识。在乡村规划中,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挖掘好的乡土文化经验,引导村民保护生态,建设家园,维护团结,不断提升村落的文化氛围,形成和谐共处的氛围,用接地气的乡土文化提升村民素质和“气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中心组发言材料: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争当乡村振兴开新局排头兵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