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党课:感悟领袖家国情怀 凝聚奋进力量

同志们:

身修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是屹立在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心理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家国情怀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培养负责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坚持以人为本”、“追逐伟大梦想”、“培育良好家风”、“培育英雄情怀”、“彰显大国格局”等方面弘扬家国情怀,对于凝聚全国4亿多个家庭、9600多万共产党人、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给大家讲一讲党课,和同志们交流一下。

第一,习近平家国情怀的逻辑。

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形成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渊源。它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坚持个人与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家”与“国”的辩证统一;它来源于共产党人的基因禀赋,坚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也是深深植根于现实,坚持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文化渊源:中国传统优秀家国文化观。

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国、天下融为一体,深刻诠释了“家国天下”的理念。这种政治理念可以追溯到西周。为了约束被分封的诸侯,西周统治者采用宗法制度来维持分封制,通过宗族认同来培养政治认同。主要方法是“论礼乐、正视听、广教化、美风俗”的礼乐教育。这种“家国天下”的观念决定了政治关系主要由“天子为民之父母,以为天下为王”的血缘关系决定,集中体现在社会意识领域就是“礼法之礼”。“内制”、“以德教化”的礼乐精神一经确立,便成为历代治国经典,成为家族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甚至在社会结构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过程中,宗法制意义上的“家国天下”观念经过抽象扬弃,成为中国历代人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崇高的价值信仰和理想追求。习近平强调:“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千家万户的幸福上。”通俗而深刻地诠释了“家”与“国”的紧密逻辑关系。

(二)遗传禀赋: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无私奉献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不求一国之和平,但求天下之和平,不求一时之和平,但求永久之和平。”深刻表达了“一个和平的世界,全世界在此凉热”的国际责任和理想追求。此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给民以物”而非“向民要物”的理念,不断彰显“经世致用”、“一国两制”的家国情怀。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坚持大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我愿无私奉献,立志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发展服务”的高度自觉。从“红军不怕远征难,钱山只闲”的长征精神,到“彗星以为奇,斗柄以为可”的航天精神,从老一辈共产党人“革命中我是块砖,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搬”的奉献精神,到“我胸怀大志,精诚报国”的新时代优秀党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习近平心目中的英雄,是新时代耀眼的精神灯塔。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家国情怀,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意志,是对中华儿女自觉“志存高远,勇往直前”的激励和呼唤。

(三)现实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和担当,没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死、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没有“国难当头、视死如归”的精神,就不可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追梦的路上,我们面临着风险、困难和考验,既有来自国际的“围剿”,也有来自国内的“干扰和迷茫”;既有人民利益、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利益雷区”,也有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外部风险等众多“棘手障碍”。突破这些瓶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国防实力,更需要文化滋养、价值引导、精神凝聚和情感共鸣。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14亿人以“小我”汇成“大我”,同舟共济,携手抗击“疫情”,家国情怀的基因密码再次被充分激活。抗击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表明,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所有家庭安全的保障。要在实现“自我”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凝聚实现梦想的“洪荒之力”。

第二,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最深厚、最持久的感情,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国才有家,家与国息息相关。习近平的家国情怀由人民情怀、筑梦情怀、奋斗情怀、英雄情怀、人情情怀组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一)“始终保持初心”的人民情怀

从他在梁家河插队、带领正定县人民脱贫、在抚州推动“四万户”、在浙江推动“八五”计划实施,最后成为党的同志的青年经历,习近平始终坚持“德高于民”的政治理念,将“心系人民、爱人民”付诸实践。“永远保持初心”的人民情怀体现在:一是“民为立国之本”的立场和情怀根深蒂固。在习近平看来,“穿人民的衣服,吃人民的饭,不要受人民的欺负,你也是人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在坚守职责、担当责任、努力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过程中,履行职责、兑现承诺。第二,坚持“以德治国”的政治道德观。习近平一再告诫党员干部要“不为微利所动,不为五色所眩”,树立勤政为民的观念。“政治道德”是政治生态的领航者,是为官从政的最低标准。讲道德政治,就是要把“人民”二字刻在心底,时刻怀有“热爱、关心、服务、造福人民”的赤子之心,筑牢“固本培元、从政”的坚实基础。树立政治道德,就是要着眼于政治道德的理念,即明道德、守公德、严私德,善于“照镜子”、“听真话”,坚持“讲政治道德、立政治道德”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第三,构建“宽业而精”的务实导向。“抓落实、办实事”是习近平“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核心。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说:“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努力!历史属于奋进者!”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画卷。

(二)“民族复兴”的梦想情怀

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指出:“现在,每个人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矢志追求伟大梦想的筑梦情怀内涵丰富:一是赋予“中国梦”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个人梦、家庭梦、民族梦、国家梦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强调:“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他倡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优势,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第三,“中国梦”是解决两岸统一的“同心梦”。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要携起手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两岸一家亲”等理念,主张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应努力勾勒出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同心圆。

(三)“勤劳兴国”的奋斗情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一步一步“做”出来的。“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国家繁荣”是习近平xx同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第一,“艰苦奋斗兴国”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期的贯彻。在邓小平看来,“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书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要“踏实”“细致”,在“求真”上下功夫,在“务实”上做文章,特别是要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其次,“实干兴邦”是习近平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知青七年,他敢想、敢做、敢练,成了村里人所说的“吃苦耐劳的小伙子”。在正定任职期间,他坚持把阅读《人才学经典》作为推动改革的重要抓手,并亲自给华等国内著名学者送去100多封“求贤信”。主政福州期间,他以“马上就办,踏踏实实干”为重点,带领市领导两天接待来访群众700多人。主政浙江期间,他提出要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推动实施“八五”战略,把浙江建成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艰苦奋斗、艰苦奋斗”。

(四)“崇尚英雄”的英雄情怀

“崇尚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崇尚英雄的英雄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民族风格和中国风格。首先,习近平英雄情怀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和工作环境的熏陶。习近平的家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他的父母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成长。从听焦的故事“我被深深震撼”到听革命家乡人民在农村当知青时的英雄事迹,这些经历促使对一切为国家、民族、和平而奋斗的英雄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向往。其次,明确了“谁是英雄”这个基本问题。传统的英雄观认为,英雄应该具备德、才、智、勇等优秀品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赋予他们社会关系的本质,并将英雄主体划分为整体英雄、群体英雄和个体英雄三个维度。其中整体英雄是指“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整体意义上的人民英雄。群体英雄是指“狼牙山五壮士”、“燕子阁抗战七烈士”、“青口十八勇士”等群体或团队英雄。个人英雄“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人”,每一个为实现民族独立、富国强国做出贡献和努力的人都是英雄。三是回应了“如何看待英雄”的现实关切。习近平强调,崇尚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前提,捍卫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保障。“绝不做亵渎祖先、经典、英雄的事情”。学习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核心,“把他们作为心中的标杆,看着他们。”关爱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责任,应该“向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思考世界”的人文情怀

坚持“天下之思”的人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功密码。习近平“兼济天下”的人间情怀,超越了国界和民族,表现出“兼容并包”格局的豪迈。首先,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平、和睦、和谐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以前没有侵略过别人,以后也不会称霸全国。习近平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和发展,中国都不会放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与安宁作出更大贡献。第二,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习近平呼吁:“中国人民愿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中国坚决抵制和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愿意分享发展机遇,欢迎世界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第三,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超越意识形态鸿沟,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超越国界的命运、责任、利益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坚持以大局为重,积极摒弃分歧和矛盾,加强国际联防联控,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共享疫情信息、交流抗疫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

三,提升习近平家国情怀的路径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使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在新时期,习近平的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引领家国情怀建设新征程。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最初使命的深刻阐释,有助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一,要充分认识“民本”与家国情怀的高度统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被提及203次。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了86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05次。“人民”关键词的频繁出现,深刻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习近平亲民海内外的情怀。第二,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为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一个原则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第三,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前,基于“两个大局”,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自觉拜人民为师”,深刻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的巨大力量,放下架子、投怀送抱,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愿,从生动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及时发现、总结、归纳人民群众创造的好东西。

(二)追求伟大梦想,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一再告诫全党,“百里之行,半九十也”。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需要家国情怀的深度支撑,家国合力要“画出党内、国内、国际三个同心圆”。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梦”是“家国一体”的时代表达。家国情怀体现在“民族梦”、“国家梦”、“人民梦”中。其中,“民族梦”是理想追求,“国家梦”是情感基础,“人民梦”是价值目标。第二,要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主线,这需要努力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调整与转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民族工作的实践。其中,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是思想基础和文化力量,推进新时期民族工作实践发展是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这三个要素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可以促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第三,要自觉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家国情怀的本质是“家为先,家为国”,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坚定不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但是,“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必须坚持“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同样,在处理台湾省问题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积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3)培养良好家风,激活逐梦的社会细胞。

培育良好家风,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奋斗、奉献、创造、节俭的精神”,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第一,新时期干部要带头建设好家风。毛泽东的亲属“三原则”、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和陈云的“三个严禁”...这些家风、家规、家训,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随着时代的进步,党员干部必须继承和发展红色家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清白正直的人格,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应该是“仁孝”的好父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第二,以德治国,培养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要自觉把尊德修身放在为官的首要位置,在天伦之乐的过程中坚持“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政风、社风。第三,勤俭持家,发扬艰苦朴素的家庭美德。勤俭持家是持家之宝,发展实业之本,治国之道。要形成“一天省一口,一年省几桶”的习惯,推广“光盘行动”、“半份菜”、“小碟”等行动,推动全社会养成节俭朴素的风尚。第四,以诚养家,树立克己奉公的廉洁家风。“严是爱,恕是害”,诚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培养良好的家风,一定要懂“诚”字,要诚信修身。要把“公”字读好,才能分清公与私,克己与奉献。

(四)培养英雄情怀,持续开谱的使命责任。

要使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风尚蔚然成风。一是构建宣传教育、法律保护、文化熏陶的“三位一体”防御机制。宣传教育是捍卫英雄的主渠道。要“多讲革命先烈和英雄的崇高风范”,善于“深入、透彻、生动地讲述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法律规范是捍卫英雄的坚强后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为依托,坚决捍卫和保护英雄,严惩抹黑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导人、美化侵略战争历史等行为,依法严厉审查各类涉及英雄的电视剧、电影、综艺、小说等文艺娱乐。文化熏陶是捍卫英雄的关键。“我们应该怀着对中华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用伟大的色彩记录和塑造他们,使他们在文艺作品中得以传播。”可以通过绘画、书法、影视等方式歌颂英雄,通过举办国家公祭仪式、设立英雄纪念日、参观革命红色根据地、烈士陵园等方式,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成为英雄烈士的“信仰者”和“捍卫者”。第二,建立保卫英雄的网络空。我们要利用好网络媒体融合的趋势,既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又激活人民群众对民族英雄的历史记忆,不断拓展发展英雄情怀。同时,要大力宣传和平年代的英雄人物及其“当好抗击疫情的先锋”、“我是党员我先走”等先进事迹,推动英雄事迹“广为传诵”

(5)突出大国格局,培养中国人民的世界情怀。

习近平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更好。”要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需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第一,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在国际事务和外交工作中,既要优先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利益,又要发扬世界胸怀,避免陷入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实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良性互动。第二,坚持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融合。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同样,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会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第三,坚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治理挑战,捍卫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倡导国际事务由大家来讨论和处理。二是为经济全球化准确“把脉”,开出“良方”。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中国繁荣和世界进步的新途径,超越了西方文明狭隘的霸权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针,充分发扬“同时帮助世界”的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将继续为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我要说的就这些,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党课:感悟领袖家国情怀 凝聚奋进力量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