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同志发出“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号召和庄严宣示。“三个务必”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论断、新宣言、新警示、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的“三个务必”和“两个务必”,是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的。一脉相承,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警惕性和自觉性上一脉相承,在“赶考”的清醒坚定状态下,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两个大局”,适应党情世情的新变化,对管党治党提出新要求, 而面对二者都是党在关键时刻提出的,面对时代的形势、课题和历史任务,都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在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百年不遇的巨变,弘扬“赶考”精神与时俱进,表现出强烈的宗旨意识(使命感)、深远的忧患意识和无畏的奋斗精神,既是新时代争创新业绩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新业绩、大作为的必然选择。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转变,是面对时代形势,回答“时代课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握“历史主动权”,全面落实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心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表明党在这里面临“时代形势”,我愿谈几点看法,与同志们共勉。
一、“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时代形势”,努力走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经过28年的团结奋斗,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时刻提出的。“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进入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提出的。
(一)面对“时代形势”的“两个务必”
1944年3月,抗日战争进入后期,胜利在望。郭沫若的《沈嘉三百年祭》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详细介绍了明朝和大顺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沈嘉三百年祭》的出版使蒋介石深感不快,但却深深地鼓舞了毛泽东。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认真学习“沈嘉牺牲三百周年”,要求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引以为戒,不要再犯得意忘形的错误。1944年4月和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和中央党校,分析和强调了党由于骄傲自满而失败的教训。1944年11月,他还特意给郭沫若写信:“小胜利是骄傲,大胜利更是骄傲,一而再再而三地吃亏。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真的很值得注意。”1945年7月,黄炎培等人访问延安。毛泽东同志自信地第一个回答了黄炎培关于混沌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即实行人民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和即将到来的“进京赶考”,鉴于“党的骄傲,英雄的感觉,为进步而止步的感觉,贪图享乐而不愿过苦日子的感觉”,全党在胜利面前始终保持着忧患意识、谦虚意识和清醒意识,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了长期执政。毛泽东同志警告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面的路会更长,工作会更大更辛苦。因此,他向全党发出号召,“保证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保证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准备迁往北平时,毛泽东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进北平时,不是李自成进北平,而是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到北平去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1949年3月23日,在去北平的路上,毛泽东激动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去北京赶考的日子”,中国共产党人“去北京赶考”。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们都应该通过考试。不要回。”毛泽东坚定地说,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会是李自成,我们一定会考得很好!”以赴京赶考为标志的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谦虚谨慎,锐意进取。赶考精神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永不骄傲、永不懈怠,在挑战面前“卧薪尝胆”,不断争取更大胜利的忧患意识和坚强意志。
(二)面对“时代形势”的“三个务必”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2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自满,始终艰苦奋斗,这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时,再次提到“赶考”。他强调,“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没有结束。”自1949年提出“两个务必”以来的70多年里,十年来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自满,始终艰苦奋斗。从红船启航、星火井冈山,到长征刘铁、延安抗战、西柏坡解放,再到进京、建设热潮、改革激流,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道路。2022年7月,在“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必须在“赶考”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今天,随着第二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们党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梦想,创造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另一方面,世界、时代和历史的变化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将长期存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压力和阻力越来越大,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要求,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更大挑战,仍然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的状态。对于立志中华民族大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赶考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事时。“赶超”是永葆革命精神和奋斗意志,“考验”是锻造优良作风和过硬本领。
二、“三个务必”是回答“时代课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回答时代课题的能力,是我们党应对大党特有问题的经验和智慧。
(一)回答不同的时代课题
“三个务必”中的“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深化党的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伟大工程的时代课题。“进京赶考”主要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如何建设新中国、如何实现全面治理和良好治理等时代课题提出的,体现了我们党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跳出乱世兴亡的历史循环的远见卓识和决心。“赶考新路”主要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新时代课题提出的。它体现了我们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使命的历史自觉,体现了我们党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创新精神。
(2)加强自身建设,解决大党特有的问题。
解决好大党特有的问题,是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心任务必须迈过的坎、啃过的硬骨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无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在《给共产党人的序言》中就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总揽全局、确定“四个伟大”的关键,赋予新时代党的建设以崇高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两个务必”是在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如何继续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政治号召和行动指南。“三个务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政治号召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围绕“长期执政的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标志着我们对建党治党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万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推进前所未有的反腐败斗争 制止了一些多年没有制止的不良作风,解决了很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疾。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时间这么长,如何跳出治乱兴亡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第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放松”。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我们党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解决大党所特有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深入分析了管党治党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郑重宣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治党不能只靠外在驱动力,更要注重刀刃向内的内在驱动力。人民监督主要从党外对党内施加影响,自我革命主要在党内推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权力监督制约闭环。“三个必须”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办什么事”这个根本问题,紧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揭示了“我们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政治密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全力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
“三个务必”是新时期新征程中把握历史主动权、全面落实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牢记初心使命,根据时代发展和主要矛盾及时调整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确保前进方向正确,是我们党的历史传统和宝贵经验。
(一)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是过去成功的智慧结晶,也是未来成功的行动指南。
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权,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注意汲取历史智慧,在历史演进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把“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批判性总结”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两个务必”是对中国几千年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是对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深刻总结。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新时期十年奋斗总结出来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百年党鼎盛时期的政治密码,也诠释了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成功密码,体现了我们党牢牢把握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的高度自觉。
(二)完成团结和斗争的中心任务。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新时期十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两个务必”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如何建设新中国。“党和军队必须以城市为中心,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如何管理和建设城市”。“三个务必”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的明确,体现了百年老党清醒而坚定的决心,彰显了谋划复兴大业、绘制强国蓝图的历史主动性和使命感。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神圣责任。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四个阶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到领先时代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进行不懈奋斗、团结奋斗、顽强奋斗、坚持奋斗、伟大奋斗、艰苦奋斗、接力奋斗、连续奋斗,其中“不懈奋斗”成为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一共出现了四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团结奋斗”、“艰苦奋斗”、“继续奋斗”、“共同奋斗”、“伟大斗争”。其中,“团结奋斗”成为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共出现7次。“党以伟大斗争创造了一个世纪的伟大业绩,也必将以新的伟大斗争创造新的伟大业绩”。把握伟大斗争的历史经验,牢牢把握和全面贯彻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心任务,就必须始终使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成就伟业的最可靠骨干,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依靠人民,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在发扬历史主动性、把握历史主动权的同时,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事业。
我要说的就这些,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党课:深刻理解和坚持“三个务必”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