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习近平的文化思想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他主政浙江期间,《浙江日报之江新词》专栏发表的232篇短文中,有12篇论述文化问题。这些篇章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文化问题的光辉篇章,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文化是人性化,文化是灵魂。
什么是文化?习近平在《和谐文化教育》一文中特别指出:“文化是‘人化’,文化事业是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是文化人,不是‘物化’的人;它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人,而不是一个僵化的、‘一维’的人。”深刻回答了文化的科学内涵,即“人创造文化,同样的文化也创造人”,文化就是人化。在书中,习近平还以“文化是灵魂”为题,直接论述了文化的力量,强调文化可以同化人,进而产生无穷的巨大力量;强调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文明的“航标灯”,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浙江文化是浙商的灵魂》和《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两篇文章,是对文化力量作用的生动阐释:浙商诞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并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浙江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浙江人善于将文化元素融入经济活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温州特色产业集群”、“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浙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
第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早在2004年,习近平就以“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协调发展”为题论述了这一思想。文章说“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同时,针对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还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三、文化产品要体现先进性和群众性。
针对文化产品“创—赢(省优)—放“优”的老路,习近平旗帜鲜明地说“不”。在《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一文中,他说“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没有市场的文化更不好说。没有市场。我的作品可以给谁看?任务功能怎么玩?先进性在哪里??"“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人民文化利益的实现是一致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造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第四,保护、继承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如何看待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习近平在《加强西湖文化保护》一文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事实上,习近平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反思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他曾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知之深爱》中说:“悠久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风格独特、瑰丽灿烂的文化古迹,尤其是许多佛教建筑。仅市内寺庙就有龙兴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等。,被称为“九楼四塔和八大寺”同样是1989年,刚到福州任x委书记的习近平听说有人要拆林觉民故居建商品房,当即制止,决定保护修缮。这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保护、继承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贯思想。
总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繁荣,民族昌盛;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习近平早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之江新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挖掘和分析其理论渊源,对于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研讨发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原点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