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省人民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将部分县级审批和执法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作为全省首批优化乡镇权责清单、明晰县乡责任边界的试点县,我县紧密结合县域实际,有效借鉴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坚持以综合监管和行政执法改革为引领,巩固和扩大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努力打造促进乡镇赋权扩权的县域样板。
一是深化村镇赋能取得成效。
我县认真贯彻“精简、高效、精干、便民”四项原则,紧紧围绕“办事一处、最多跑一次、监管一网联、管理服务一体、两法合一”六项任务,以“七化同步”推进综合监管和行政执法改革,促进乡镇赋能实效。全市镇街赋能推进会在我县召开,相关做法在全市推广。
一是坚持高层推动,整合组织领导。强化党政责任,层层负责,构建“领导小组+指挥中心+执法大队”的组织架构,整体推进,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县综合监管行政执法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dangwei书记为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镇级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整合以镇执法大队为主体的执法队伍, 以派驻执法机构为依托,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按照“月调度、季分析、年总结”的要求,实行目标任务清单闭环管理。
二是坚持因镇施策,赋能精准承接。严格控制省级赋权指导目录,充分考虑镇区实际,尊重赋权单位意见,做到精准认领,一镇一策。坚持“基本盘”要导向最好,“可选盘”要导向最好,不设硬目标,不搞“一刀切”。鼓励经济发达镇率先垂范,管理任务重的镇主动加压,其他镇量力而行。与省政府委托给解珍的471项职责相比,各镇平均认领288项,其中许镇镇认领355项,相关数据居全市首位。
三是坚持“一改两作为”,审批服务便利化。持之以恒转变作风,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企业。稳步推进审批服务进大厅,该镇承接了省政府授权的21项审批服务。各镇进一步优化窗口设置,增加工作站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规范办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扎实推进为民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按照“4+1”模式设立窗口(民政、医保、社保、医保和一个专门窗口),编制办事指南,实现“一张网跑”。
第四,坚持统筹资源和整合机构组建。统筹行政、事业资源,统筹县级部门、乡镇级机构执法大队资源,统筹内外人力资源,科学设置镇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副科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现“一套班子管执法”。根据各镇承担的授权事项,镇一级的行政编制增加了19个。遵循“县属镇同管”的原则,编制了交通、城管、农业等36个执法大队,部分镇成立了执法中队,与镇执法大队合署办公;暂不具备条件设立中队的,坚持执法重心下移、监管关口前移,确保60%以上的执法人员下沉到城镇。加强执法辅助力量,解决人少事多的矛盾。
第五,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工作流程。整理基层综合执法问答,编写综合行政执法手册等实用工具书。结合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围绕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结果等关键环节,制定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一规范执法文书样式、工作流程和标准,明确法律审核机构,指定法律审核人员,注重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公益律师的实质性作用,加强重大行政执法决策的法律审核,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完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和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将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纳入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纳入行政执法年度统计报告,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建设。
第六,坚持上下协调,规范队伍建设。注重制度,突出分类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实现县镇连通、审批连通、检查连通、监管连通、查处连通。优先选拔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业务骨干,注重老中青合理搭配,形成人才梯队。精心组织执法资格考试,广泛动员在编人员参与,精心安排考前培训和辅导,实现“一考到底”。各镇报名人数186人,其中执法资格179人,考试通过率居全市前列。整合各类网格化管理资源,积极探索“网格+网络”管理模式,推进执法进网格,打造“大网格”运行新格局。充分发挥43个市场监管网格员的作用,与综合行政执法无缝对接,打造综合监管和分类执法改革升级版。注重县镇联动,将每周二定为执法检查日,紧扣承办事项,开展“综合检查一次”,组织执法培训竞赛。
第七,坚持整体联动,使制度保障切实可行。围绕“一个目录、三张清单”修订完善“四项机制”。遵循“严格程序、依规准入、权责一致、匹配动态调整”的原则,建立镇清单外事项准入机制。遵循“两打两不打”原则,推动“哨点举报”向“即时处理投诉”延伸,建立县镇联动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基层,加大人力物力综合投入,认真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政策,改善执法环境,添置执法记录仪等实用设备,加强办公用房标准化建设,实现执法队员集中办公。综合运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级晋升等政策工具,激发执法队伍活力,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下降趋势有保障,让综合执法一线人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二,深入调查分析问题的原因
一是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不相适应。在县级部门设置方面,基层缺乏统一明确的综合行政执法主管部门。镇区赋权涉及的县级部门较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县级综合执法机构,工作衔接不方便,执行效率不高。在乡镇一级机构设置方面,除经济发达镇外,其他非试点镇的机构设置将与机构分开。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机关行政人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筹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单独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人员的派遣管理。
第二,团队建设与授权是不相容的。整体人力资源不足,人员调配捉襟见肘。执法辅助人员数量锁定,政府购买服务限制多。赋权后,基层“人少事多”的矛盾更加突出。综合执法涉及权力事项广,法律法规多,专业性强。虽然县级相关部门也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培训并不全面系统。由于执法人员缺乏经验和知识,对综合执法政策的理解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充分,导致执法队伍难以提高办案能力和法律素养,难以适应基层复杂的行政执法形势。为民服务中心窗口办事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有的对新的赋权事项不熟悉,影响了服务效率。基层干部成长受限,整体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人员长期扎根。突出表现为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相对不足,影响了基层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律审查。
第三,全面安全与执法规范不相容。综合执法办案中心规范化建设缺乏明确标准,立项困难。利用原址改建办案场所受场地限制,办公面积狭小,布局不尽合理,缺少询问室、档案室、设备室、备用室等基本配置。镇里的执法机构分散在很多点,不方便开展集中行动。综合执法服装和执法车辆缺乏政策依据。“权随事变,人随事变,钱随事变”的要求很难落实。鉴于乡镇自身财力不足,保障能力有限,执法记录仪等设备整体不足,手持执法终端推广困难,执法车辆保障不足,执法办案经费较为紧张。
第四,信息共享与基层治理不相容。信息沟通仍有障碍,资源共享困难。执法平台多为部门主导,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难以整合,应用场景明显受限,数据壁垒难以打通。采集使用的视频资源种类不多,非现场执法难度大,执法技术手段应用不够,“智慧监管”尚未到达乡镇“最后一公里”。网格化管理与综合执法衔接不够顺畅,普遍网格化与综合执法改革尚未形成合力。
第五,立法的进步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赋权工作启动以来,各镇围绕美丽乡村,紧扣环境整治,围绕村镇面貌,严格依法履职,认真开展执法。而农村经常发生的非法户外广告、涂鸦等不文明行为,却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虽然《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对上述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但适用范围不包括农村;目前,《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省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等适用于农村的法律规范颁布于上世纪,相关规定滞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要,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六,执法监督与法治建设格格不入。赋权执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在基层不断探索和完善。但出于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种潜在风险的考虑,以及对执法不当引发舆论的担忧,部分执法人员仍存在观望心态,不敢办案、不愿办案、不愿办案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赋权的效果。基层“选择性执法”既有接受乡镇赋权的主观因素,也有赋权部门的放任心态,行政执法监督的缺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三,深化改革,巩固乡镇增权成果
一是继续优化乡镇管理体制。总结运用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经验,把握地方机构改革机遇,整合部门执法资源,积极构建dangwei主导、党xx协同的简政高效乡镇管理体制。围绕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能,全面设置乡镇内设机构。强化属地管理职能,赋予乡镇对涉及本地区的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加强驻乡镇部门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探索赋予乡镇指挥调度权、考核评价权、人员建议权、同意权。
二是切实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职责,整合队伍,减少层级,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确保向下倾斜。坚持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上减下补”的方式,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道)等基层倾斜。注重行政执法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强法律审计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加快乡镇审批服务执法机构党组织建设,推进服务大厅和执法大队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基层执法人员待遇水平,畅通一线干部出路,开辟人员成长通道。适当增加乡镇编外人员自主权限和名额,灵活采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增强窗口服务岗位力量。
三是不断提高综合保障水平。统一基层综合执法车辆、服装、装备配备标准,研究制定执法办案场所标准化意见,改善基层办公环境,提升执法软硬件水平。协调乡镇综治、司法和各执法机构办公室,建立一体化办案指挥中心,满足监管形势和平安法制建设需要。加大综合投入,加强“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行全程代办,推进“无会”审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结合地方财力和赋权实际,合理保障综合行政执法经费投入,切实满足综合行政执法需求。
四是系统部署智慧乡村建设。坚持自上而下的整合,注重资源整合,将网络与电网有效对接,将技术赋能与行政赋能深度融合,打破体制分割,突破信息壁垒,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和一体化指挥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撑,畅通审批服务执法信息交互,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智慧治理”模式由城市向乡村延伸,系统部署“数字乡村”建设,切实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网格管理,合理划分网格单元,以村(社区)为单位协调网格职能,加强党建指导,实现“多网融合”,完善“总网格”建设,实行“基层一哨、部门一报”制度,提高网格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五是加快农村立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提高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事项定期清理,加强授权事项法律审查,完善授权事项评估和动态调整制度,按照法定程序启动改废工作。高度重视滞后的农村立法,尽快启动“三农”领域的立法调研和前期论证,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群众呼声,以美国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改善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综合执法中“有法难用”和“有法可依”的矛盾。
第六,健全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快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规范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行政执法监督配套工作体系。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编制发布行政执法案例指导,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评查指标体系。加强对赋权部门承担乡镇综合执法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严格履行常态化、长效化监管。科学制定司法部门年度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计划,加强人大执法监督,注重纪检监察作风监督,切实解决基层执法机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作风顽疾。拓宽监督渠道,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有效运用“互联网加监督”系统,切实加强媒体监督,推动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落实,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确保各类赋权事项能放下、能受理、能办好、能信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推动乡镇赋权扩能工作的调研报告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