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关于“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监督执法效能”的调研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完善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修订,实行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这些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为我们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建设绿色文明生态提供了根本依据。

xx街是中心城区北部街道之一,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所辖行业大多处于生产经营的中低档,鞋类等低技术含量产品较多,门槛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样一来,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工业污染源众多,新旧问题交织,导致环境污染方式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如何通过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率,促进和君街道绿色文明生态建设,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主要做法

(1)优化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环境执法人员作用,坚持二队“一盘棋”,形成“日常检查+现场执法”工作联动机制,即“9+1”工作法:90%是管理,10%是执法,努力打造锻造“一队多能、一岗多能”的执法铁军;同时,要坚决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提高执法刚性,发挥行政综合执法的“利剑”作用,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继续探索执法观察期,使执法更有实效。二是建立“日周例会、月调研+N”的工作机制。综合执法办公室一直努力肩负起责任,将工作落到实处。已经实现了关于工作的开发和完成的每日报告;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本周工作进展,查漏补缺;每月对重点难点工作进行调研分析,明确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结合专项检查,不定期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评估和研究。三是形成“三查”格局。综合执法办创新日常监管方式方法,持续开展企业自查和主体责任;联社(网格员)日常巡查,属地负责;街道监管加执法监管责任的“三查”格局,从而编织出一张密密麻麻的立体监管网,更有利于统筹各方力量,使监督检查更加精准,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有效解决综合执法队伍监管力量不足、人力苦恼等问题。

(2)完善执法流程。第一,聚焦关键弱点,合力攻坚政策。综合执法办公室努力做到监管单位每天巡查、每周回头看、每月立案、每季有专项,多渠道加强监管执法。同时,要注意监管的方式方法,以灵活劝导为主,通过开展红黑名单评估、联合检查等方式,及时劝阻各类违法行为。秉承“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理念,在辖区相关企业中做好普法工作,努力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以刚性处罚为底,为确保执法效果,加大对VOCs违法排放等高频违法点的检查力度。二是以链接追踪为起点,整个循环过程是封闭的。综合执法办公室开展执法检查“事前预防”;执法行为“事中监督”;执法问题“事后追究”,建设全过程参与。同时,逐步完善执法流程闭环管理,始终收集登记案件线索,统一立案、规范流转、研判处置,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促进案件线索管理处置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推动线索处置质量、效率、时效“双提升”。三是以常态监管为基础,全程闭环。综合执法办开展审查、上门检查和群众谈话,拓宽线索来源,持续巩固和整体把握,确保案件线索“落实”;同时,在案件线索受理办理各环节持续发力,以常态监管为基调不断优化流程,形成了从受理处置到结案立案的案件线索闭环,从立案、侦查、执行的案件办理全过程闭环,实现每一条线索都有来源、有核实、有结果、有归宿,确保每一条案件线索都能“不悬空”和“落实”。四是查处分离。为确保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公平公正,综合执法办公室始终以法律审查为依据,负责人在审批前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律师提供专业意见,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处罚,提高办案质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执法,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善用正反例。一是组织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业务培训。邀请区生态环境分局等专家授课,确保企业和相关管理人员吃透《生态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进一步研究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对企业开展监管帮扶,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二是用好“以案促改”。形成震慑是以案促改的基础。综合执法办公室将不定期上报违法线索,以案释法,形成内外联动、跨部委的闭环。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支持下,它会做下半年的详细违法案件。三是组织行业交流。邀请行业企业与环保工作已落实到位的企业进行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共同推进我街道生态文明建设和安全生产氛围提升。四是抓好群众投诉举报环境问题的整改。以政府服务热线和群众信访投诉案件为切口,坚持受理和处理生态环境污染投诉举报,推动环境治理与民生热线融合互促,接到转办工单后及时集中调处,确保“事事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群众环境权益幸福感。

二、环境执法工作的难点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街道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担沉重的关键时期。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没有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和执法任重道远,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繁重的努力。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有的企业重效益轻环保,环保设施投资可以省;有的企业虽然安装了环保设备,但只是作为应付“迎检”的“摆设”,未能保证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执法二队每年都会组织大量的环境宣传教育,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收到执法文书就说不知道,对环保工作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执法是为了罚款。

(2)小微企业难以落实政策。现有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适用于规模以上企业,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人员素质的原因,在环境风险分类管控、应急预案等某些项目的执行上存在偏差。企业整改落实多在纸面上,台账信息与实际情况“两张皮”。

(3)刑罚执行难。基层环保执法工作中,存在生态环境损害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同时,部分企业通过注销、变更登记等方式面临处罚、逃避处罚,执行难度大。如果任其发展,很难维护执法的权威。

(四)缺乏环境保护执法装备和技术。环保能力建设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工作靠喊、监管靠耳目的局面,应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缺乏,特别是恶臭废气、噪声瞬时排放取证困难,环保执法程序受阻,导致舆论大,工作被动。

三。工作建议

(一)配齐配强执法队伍。建议按照三个规划的编制数,配齐专业执法队伍,建设高效的基层执法队伍,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基层执法有人员、有权力、有保障,实现基层执法“有人管”,确保下放的综合执法权能“收得住”、“用得好”,切实打通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

(2)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积极寻求区级执法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探索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统筹、联合执法与上级执法部门的协调机制,促进街道综合执法与上级专业执法的有效衔接。配合住建、环保、城管、安全生产、卫生等部门动态开展执法检查专业培训,打通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强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培训,坚持以“三多四会”为重点(一个队伍可以办很多事,一个岗位可以办很多事,一个人可以办很多事;会进行行政检查、做笔录、调查取证、结案)定期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和在岗培训,严格规范各执法领域调查取证和法律适用,切实提高执法队伍依法履职的能力。

(3)完善执法措施。处罚后将锁定企业合法当事人,防止通过恶意注销逃避执法处罚,同时加强与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发挥信息共享联动机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期待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监督执法效能”的调研报告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