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关于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视察报告
- admin
发布于 2020-12-27 09:25:00
- 分类:报告范文
- 阅读()
- 评论()
关于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视察报告
根据恩市文〔XXXX〕XX号文件精神,市xx协视察组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视察,重点关注易地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及搬迁户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视察组先后实地视察了盛家坝乡盛家坝居委会,板桥镇大木村、川洞村,白杨坪镇白杨居委会、石桥子村,新塘乡卯山村,三岔镇杨天坪村,沐抚营上村三家峰、大庙村窑朝湾,屯堡乡新街村、大树垭村、花枝山龙湾,芭蕉侗族乡吴家湾、王家村,崔家坝镇鸦鹊水等近XX个易迁安置点,实地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进行了相对深入地了解。
一、基本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脱贫的首战,shiwei
市政府高度重视,实行市直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双牵头”负责制度,认真落实“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落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要求,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着力解决易迁户搬迁安置及后续发展等问题,以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一批为重点,综合运用“五个一批”,把有稳定可持续的脱贫路径放在突出的位置,确保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恩施市坚持用最好的地安置搬迁户,选择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基础较好、发展环境优越的地段作为集中安置点,既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为稳定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五结合”(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市场主体用工就业相结合、与特色产业规模化相结合、与农民自主创业相结合、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相结合)、“五优先”(发展项目优先配套、公益岗位优先安排、企业用工优先考虑、技能培训优先实施、惠民政策优先落实),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扶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XXXX年XX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会以来,恩施市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探索了“一调查两评议三公示一审核一锁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程序,全面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大宣讲、搬迁意愿大调查、搬迁对象大评议,基本保证了应纳尽纳。
XXXX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搬迁安置XXXX户XXXXX人,其中:集中安置点XX个,搬迁安置XXXX户XXXX人;X-X户集中建房点XXX个,安置XXXX户XXXX人;分散安置户中五靠近XXXX户XXXX人,共集中安置XXXX户XXXXX人,集中安置率达到XX%。现已完成安置房屋“交钥匙”和搬迁入住XXXX户XXXXX人,房屋主体完工XXX户XXXX人,房屋在建XXX户XXX人。
从XXXX年易迁XXXX人搬迁安置统计看,社保兜底XXXX人占XX%,从事种植业XXXX人占XX.X%、外出务工XXXX人占XX.X%、就近打零工XXX人占XX.X%、资产收益XXX人占X.X%、从事农副产品加工XXX人占X.XX%、公益岗位XX人占X.XXX%、其他XXX人X.XX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质量监管不到位,房屋安全隐患多
从视察现场看,部分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屋顶积水、渗水,粉刷层脱落,墙体裂缝,部分房屋地圈梁不牢固,地基塌陷。从资料上看,地质评估、地质勘察、可行报告、图纸设计和预算造价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资料不齐全。资料记录不全面,特别是分散安置房建设监管不到位,房屋建设无监理,或者监理单位由施工单位兼任,房屋建设与搬迁户“一一对应”落实不力,群众监督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监督流于形式。从选址情况看,部分安置点选址不科学,个别地方存在安全隐患。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后续管理任务重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量大,涉及方方面面,点多面广、错综复杂。在视察中发现配套设施、后续管理等方面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
集中安置点虽安装了路灯、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设施,但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设施维护、更换、环境卫生等后期管理问题亟待解决。部分易迁户集中生活基本常识不足,对安置点的社区生活还不太适应,卫生、安全意识还很淡薄,未形成良好的集体生活卫生习惯,依然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房前屋后、楼道、其他公共区域和周边环境垃圾无人清理、转运。
另外,还有少数易迁户花费很多钱进行装修,没有把有限资金用于发展产业。
(三)政策宣传不到位,资金管理欠规范
部分易迁户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明白,认为人平XXmX不够,生产工具无地方堆放,特别是对拆旧房有抵触情绪,旧宅基地复垦困难很大。部分乡镇对政策把握不准、执行不严、未组织收取搬迁户建房自筹资金;个别乡镇收取后未及时入账,资金滞留在乡镇财政。在建房资金使用上部分乡镇未按“单独建户、物理隔离、封闭运行、台账管理、精细核算”的要求落实,资金使用无明细,统计分类不清晰;“户装袋、点建档”的要求落实不力,部分乡镇工作过程无资料,无痕迹,恩市办发电〔XXXX〕XX号文件精神未得到有效贯彻。
(四)稳定增收任务重,挪穷窝易断穷根难
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绝大部分应该离开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中实现增收。但部分集中安置所在区域特色产业没有形成,绝大部分集中安置点远离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就近稳定就业难。有的贫困户虽然搬到了新居,仍只能回到原居住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生产生活成本较原来有所增加,而且生活不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挪穷窝、换穷业的问题。
部分安置点,没有持续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撑,稳定的就业渠道严重不足,导致安置点外出务工人员比 例比较大,易迁安置点实际入住率不足XX%。
同时,由于上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调整,XXXX年、XXXX年突出考虑的是搬迁,没有同等解决易迁对象产业发展和稳定增收问题,配套的政策、资金措施、责任主体尚不明确。
(五)部门配合不到位,部分项目不能按时验收
施工过程中,因考虑到建设成本和贫困户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建成后的项目与原规划设计有出入,加之部门协调和配合不够,导致芭蕉王家村、吴家湾易迁点和白果长堰坝易迁安置点迟迟不能验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房屋质量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各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对易迁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抓好督办、整改。
一是国土部门牵头,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市易迁点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存在隐患的立即治理,对可能出现隐患的提出预案,对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易迁点,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治理。
二是发改、住建部门牵头,会同水利、电力、环保等部门对易迁房屋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坚持先验收后入住,无验收不入住的原则;对在建房屋按四制的要求,落实到位;对已建和在建房屋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隐患,要限期整改,按期消号。
三是,市直相关部门、各乡镇(办)、村、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按照易迁项目“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和辖区主体责任的原则,严格落实各自的责任,确保安置点项目建设、质量监管无盲区。对符合条件的分散易迁安置点项目,住建部门将其纳入质量监管范围。对住建部门未纳入监管范围的,各乡镇(办)的乡建办负责监管质量,确保质量监管全覆盖。
四是,对全市各乡镇的易迁安置点(尤其是已经出现漏水和墙体裂缝,且有一层楼的分散安置点)屋顶,应尽快纳入改造计划,采取在屋顶加盖机瓦或增加剖屋面等措施进行补救,这样既改善了房屋外观,又有效防止了屋顶漏水。
(二)完善配套设施,确保搬得进、稳得住
各乡镇应科学规划易迁安置点的供排水、排污、电、气、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根据条件逐步推进实施,原则上成熟一个点,实施一个点,逐渐完善易迁安置点的硬件条件。
充分发挥易迁户的积极性,由村、组牵头组建易迁点的管理队伍,引导村民向社区居民转变,解决“谁来管、怎么管、钱哪来”,在集中安置易迁点实行规范社区管理,探索建立有效的物业管理模式,并建立长效机制,真正村民自治。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易迁点,分步建设生活超市、幼儿园、卫生室,解决好易迁户的户口、就医、上学等实际问题,努力为易迁户营造宜居环境。
(三)多措并举增收入,确保可持续能致富
通过建立台账,分类培训,分户指导,精准施策,确保易迁户每户有稳定增收渠道,或每户至少有一个人稳定就业。对已有就业门路如外出务工就业的要加强指导;对无就业门路通过新型农民专项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实现就业。乡镇(办)作为实施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和扶持本地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鼓励企业优先吸纳易迁户就近就业,积极动员易迁户根据自身特点,加入到合作社,从而获得收益,让生产发展脱贫成主流。易迁办牵头,扶贫、人社、农业等职能部门在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和督办。
以特色产业来支撑,为更多的易迁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易迁办和职能部门,在技术和政策上做好指导,抓好督办。
(四)强化政策宣传,执行政策不走样
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充分调动易迁户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他们劳动致富的热情。其次对已入住的易迁户,搞好入户宣传,确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折不扣落实拆旧房的政策,严格执行“建新拆旧”。全面掌握易迁户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一对一精准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真正的做到单独建户、物理隔离、封闭运行、台账管理。认真研究易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集中安置点修建的门店如何管理、效益分配,集中安置点农民菜地等问题。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关于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视察报告
标签: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