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题目+素材运用+时评+范文
话题主题:中国传统色彩、传统文化
《满庭芳·国色》:色彩美学的文化内涵,美得直击人心
2023年的兔年春晚,如果说春晚上一定有一个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节目,那么非舞蹈类莫属!这次颖宝联合五位青年舞蹈家的合作舞台《满庭芳·国色》一亮相,氧叔瞬间就从昏昏欲睡的状态清醒过来了。歌曲+舞蹈+色彩文化的结合,完整呈现了真正能代表国色的绝色审美。
国色美人也如同色彩内涵那般诗意灵动,那是面若桃红、肤如凝脂、灵似缃叶、神若群青、衣染沉香的质感美。
国色·色彩美学的文化内涵,色彩之源:五行色彩。
国色中的五大中心色源于五行中的白、黑、赤、黄、青。《满庭芳》中的凝脂、沉香、桃红、缃叶、群青五色,也源于正色的衍生。
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有五种:赤、青、黄、白、黑。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五色系统与五行理论互为表里,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①西方色:白
白字的造字本意,取自阳光洒落于天地之间的景象。整个字形就象征云山之巅、天际线边将要升起的太阳,光耀明亮。用“白”作意符的字大都和明亮的白色有关,譬如:皎、皙、皑、皓等等。凝脂本身就比喻光洁白润的皮肤,它是带着一点点黄调的白,也是属于国人的白。
②北方色:黑
“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天玄地黄。黑夜的色彩,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颜色之一。玄青指代的正是如缀满繁星的夜幕那般浓郁的深黑色。这种黑或偏蓝或偏红,是浓郁凝沉到极致的色彩。色彩代表的也是独一份的持重与矜贵。
③南方色:赤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没什么能比正统的红色更能鼓舞人心。非常能代表女性烂漫质感的桃红,就像在艳丽的额冠红中稍微加了一点点白,突出了本身的粉调,而显得更柔美。朱深为赤,朱色本身也是十分出名的传统色彩。
④地之色:黄
“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犹如日光般炫目的颜色,每每提及就让人感到开阔明亮。素馨黄取自于素馨花花蕊的色彩,而素馨花本身的花语就有纯洁无瑕、优美典雅的美好寓意。正如这次翩跹舞动的缃叶。
缃叶本身是指淡黄色的叶子,却因舞者的柔美与灵动而被赋予花朵般的淡雅香气。让人观后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⑤东方色:青
“青,空青也。”空青是孔雀石的一种,属于天然矿产。《大唐西域记·屈浪拏国》中记载:“有山巖,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青本义是蓝色、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后面又延伸出绿色、黑色的色彩范畴。青是一种底色,它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颜色,青色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这次用群青来演绎女性力量,就很能诠释色彩本身的内涵。
传统配色与国色美人国色的诗意美在于,它把色彩本身的色相、明度、彩度三种属性,用更灵活的技法去规范。传统国色的变化,如同墨一般,讲究「浓、淡、重、清、焦」。明明是淡若单色的画面,却因同色系的微妙不同而独具韵致。一个简单的灰调,也可以因浓淡、偏重而衍生出黄、绿、蓝三种氛围。乍看素雅,细品全是中式含蓄矜贵的浪漫。
另外,《满庭芳·国色》用创新视觉呈现方式与节目外化表现形式,突出中国传统美学,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形成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为主要结构的艺术作品。娓娓道来的旋律融入古风吟唱的方式作为“寻色”部分的开篇。“舞色”的部分作曲家依次选用唢呐、古筝、二胡、笛箫、琵琶五种中国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把管弦乐作为氛围基底,民族打击乐中国大鼓、梆子作为节奏声部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最后“唱色”部分更是巧妙地将若干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具有记忆点的国风旋律,通过用符合当代人审美听觉的旋律写作、编配方式让整个作品大气厚重,也让观众赞不绝口。
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无处不显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关于传统文化写作素材指点
【运用角度】
1、文化传承与传播2、文化自信与担当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经典名言】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领导人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领导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思路领航】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居高临下”探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写作时从传统文化对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的角度去展开思路。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考生可拓展思路,通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这样的文章需要考生拥有强烈的感情和张扬的个性,文章的语言需要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
2.“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但不论怎样写都要回到作文所给的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上。
【经典论据选用】
1、守住传统民俗: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
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国家一级演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的三者完美融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祝》《天鹅湖》《欢乐颂》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中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寓意深远。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
2015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领导人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记住乡愁》第三集《明月湾村——讲和修睦》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南端明月湾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而第九集《街村口村——自尊自强》,讲述的是祖国东北边陲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人口极少,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部百集大作像是一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们讲述的那一段段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神的坐标。《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5、《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
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领导人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7、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zhengxieweiyuan的联名支持。曾经《中华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1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发共鸣,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悄悄火爆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嘉宾们没有撕名牌,没有斗嘴,就是在读信,从古代到现代,从亲情、友情到爱情,齐齐地通过书信一一还原,把故事还原,把真相还原,把人物还原。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坦率地讲,对于学界人士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简单了些。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正是因为简单,很多诗词他们也很熟悉,能参与其中,这才显示了节目并不是阳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详。”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同样类比到《见字如面》可以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你有多久没有读纸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有学者说,这也是为什么《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有人也不赞同现在这种以传统文化博眼球的综艺节目。但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文化节目,至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读,有人肯听,有人和我们一起回忆,那真的是再幸运不过的体验了。
文化节目受到热捧,正是传统文化再一次复兴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我们教育者为了推广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倡国学、重视书法、语文改革……传承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我心。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出现,堪称惊艳。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浮躁不堪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
在物质生活主导文化思想的境况下,人心浮躁而至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以物质衡量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共识,国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况下,以物质而观文化,个人主观崇尚者众,又因无意从物质世界跳出看精神内涵而至精神匮乏,道德迷失,信仰匮乏。游离在叹息与希冀之间而不觉!
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决定成就,文化繁荣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汉唐,是国家之幸,历史是过去,文化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学者感慨中华如此优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当悲痛不已!
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甚至于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静不下心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文化浮躁的氛围中,文化生活似乎越来越与真、善、美渐行渐远。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文化节目是路标,路还需要自己走。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明确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项重要任务。
在笔者看来,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恰逢其时。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8、《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五千年前的篝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真情流露。《国家宝藏》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说:“《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
【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
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zy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zy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
传统文化金句:
1、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3、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4、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5、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6、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7、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8、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9、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10、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1、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12、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3、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14、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16、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17、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18、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1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20、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传统文化的高分标题:
1、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2、传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3、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4、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5、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6、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7、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8、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9、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10、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11、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3年春晚,赵丽颖和她的《满庭芳·国色》让人眼前一亮,这个节目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如诗如画,一展满庭芳华。水袖演绎桃红之柔,折扇展现凝脂灵秀,纸伞舞出缃叶婉约。每种色彩都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以及在文化征途中记录下的风雅,让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读了材料,你对“国色”有什么认识、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看法等。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立意参考】
1.国色就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
2.国色就是如诗如画。
3.国色就是记录祖国的自然本色。
4.国色就是纯真素雅。
5.国色就是大气、包容、成就万物。
【佳作展示】
国色,独立高雅自然
央视兔年春晚《满庭芳·国色》以中国音、中国色、中国风,惊艳观众。网友评论,最被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便是这道节目。
赵丽颖的气质,堪称一绝,在舞台上的形象与她平时的气质表现堪称完美融合。善良,漂亮,大气,不张扬,但又能在一番喧嚣中保持人格的完美独立,被世人称赞。
2023年央视兔年春晚的《满庭芳·国色》用中国传统色作为切入点,以舞为语、以曲为韵,桃红、凝脂、缃叶、群青等有着优美名字的“中国色”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其中。
演员们全副清纯色彩,演绎不凡的中国特色。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每一种色彩都给人带来至美的享受。怎么看怎么都是一种品味,一种入眼的舒服。演员的服饰、配色、动作、形态无一不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气,美不胜收,绝对的视觉享受盛宴。
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渲染的舞技,有的是入心的美丽中国特色。
歌词“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富含中国哲学文化,蕴含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以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色(黑白青赤黄)、五神兽(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圣兽加上zy的黄龙),怎么品怎么有韵味,怎么看怎么有诗意。
赵丽颖的姿容端庄秀丽,大家闺秀气质,表演落落大方,笑容可掬,一派国色天香的气质。她对歌曲和中国文化的演绎可谓精彩至极。
有网友留言,赵丽颖颇具传统美女风范。此言确实符合一大众网友的观点。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四大美人,不得不想起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称。
不张扬,有实力,有颜值。在困境中也能坚持奋发,有所成就后依然保持人格之高尚。丽颖本人也诠释了中国色和中国风。
《满庭芳·国色》,美哉!丽颖,美哉!
【名言理论素材积累】
1.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2.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
3.于那娉婷妩媚之中,无不带着一团书卷秀气,虽非国色天香,却是斌斌儒雅。
4.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5.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美)莫尔兹
6.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参考评论、优美句子等】
1.表现形式上,视觉盛宴。演员的服饰、配色、动作、形态无一不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气,美不胜收,绝对的视觉享受盛宴。
2.歌词“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当然,不懂传统文化的人也是听不懂的。
3.赵丽颖造型温婉,歌词表达意想不到的好。赵丽颖身着白色墨竹长裙,造型令人惊艳。大家都知道,竹子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尤其是文人墨客中,写竹画竹的更是数不胜数。这款白色墨竹长裙穿在身上,更显赵丽颖端庄、大气。以前很少听到赵丽颖唱歌的,这次春晚舞台上演唱《满庭芳·国色》,却让人感觉意想不到的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如此!不知您看完什么感觉,反正我是感觉惊艳的同时,对我们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4.本届晚会舞美设计体现的正是“满庭芳”的理念,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通过演播大厅多个方位的设计,营造祈愿圆“满”的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
5.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既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是绽放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创意取材自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年里的吉祥喜庆,更是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活力和坚毅顽强。
【素材链接】《满庭芳·国色》登央视春晚,展传统色彩之美
从秋日的“朱柿”里发现吉庆的红,从雨过“天青”处采得清雅的蓝,从清晨天光中寻得“东方既白”……在2023年央视春晚上,展现传统色彩之美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惊艳众人。
《满庭芳·国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形成寻色、舞色、唱色等三个段落。曲作者张渠介绍,“寻色”部分的开篇,将娓娓道来的旋律融入古风吟唱;“舞色”部分,依次选用唢呐、古筝、二胡、笛箫、琵琶等5种中国民族乐器,与5种颜色、5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把管弦乐作为氛围基底,民族打击乐——中国大鼓、梆子作为节奏声部,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唱色”部分,则巧妙地将若干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担任开幕式《构建一朵雪花》的作曲,到“元宵奇妙游”的《元夕之约》、“清明奇妙游”的《陇上踏歌行》、“端午奇妙游”的《王风·采葛》、“中秋奇妙游”的《鹤归来兮》,再到“河南春晚”的《国色天香》和zy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的舞蹈《送儿行》……张渠的作品总是将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张渠说:“我始终认为,技巧和手段要服务于表达,这次依然是在创作技巧与动人旋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来达到用音乐传递中国情感、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用音乐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作文素材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