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工作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形成的一种工作方法和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重大举措。具体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研究、接待来信来访、现场工作等。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有序推进。新时期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把“四个基层”的“实践基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推动主题教育不断深入。
第一,让宣传政策“聚拢人气”。有很多新的民生政策和惠民措施。如果老百姓不知道、不用,再好的政策也会止步于“最后一公里”。基层跑来跑去,跑深跑透,我们的技术就强了。作为党员中的基层干部,我们是党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只有宣讲到位,党的惠农政策才能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家访过程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广泛宣传基础教育、医保惠农、养老惠民、耕地保护、人居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清、用得上,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让调查研究“坚持民意”。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推进调查研究的理论创新。“知屋漏者在天下,知政者失于草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突出重点,直击要害,围绕发展的重点、群众的心、问题的根源等“三个定位”,推动调查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坐在办公室里满脑子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党员基层干部要变“驻村”为“住村”,结合工作实际走访群众,学会拜群众为师,真正从群众中总结“金点子”,问“土方”,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切实为群众解忧解难,努力办实事惠民生。
第三,让信访接待“有温度”。信访工作是密切联系群众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只有把“信访窗口”搬到“群众门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信访工作才能做到群众心中。信访接待与群众接触更直接,面临的矛盾更复杂。群众期望解决的问题更具体。要坚持把心贴近人民,把一颗“聪明的心”放在人民身上,切实解决人民的烦恼、忧虑和担忧。作为党员中的基层干部,父母的家庭问题,村里的民事纠纷,邻里矛盾,都是我们要主动“出诊”解决的难题。只有解决了群众的迫切问题,干群关系才会密切,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要结合“8+”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主动维稳,带着情怀、带着责任、带着嘱托,勤于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四,让现场办公室“沾脏”。“治国有常,造福于民。”“到基层现场工作”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现场办公实施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只有深入基层、亲临现场,才能准确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你要练好“飞毛腿”,身体有觉知,精神有觉知,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为党员中的基层干部,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艰苦奋斗”上。群众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实实在在地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地解决他们的困难,让服务围绕在他们身边。要用好“一线工作法”,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等你”为“主动去”,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村坝、畜牧户口圈,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与群众亲密沟通,谈家事、谈事冷暖,谈感受、讲真情,站在群众的角度,想群众之所想、想群众之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主题教育研讨交流发言:做实“四下基层”交出群众“满意答卷”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