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扎实推进。全体党员干部要发扬“到基层去”的优良作风,直奔基层,直击矛盾,就地考试。他们要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出基层实践的“急难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努力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过程,成为转变作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程,以生动的实践不断完善主题教育。
一、带着问题深入思考,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我们强调问题意识的增强和问题导向的坚持,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解决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不是漫无目的地“走过场”,也不是随意照抄药方。找准研究课题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第一步,要超前思考,超前规划,准确定位。作为面对面接触群众的“谈话人”,在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与群众面对面,亲密无间,脚踏实地,主动“发问”。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热议的焦点,充分发挥调研活动的主动性,问计于民,客观、准确、透彻地了解和掌握实情,摸清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家长中短时间内摸清群众的思想基础,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自觉用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扎根基层实践,利用好传家宝的调查研究。“纸上谈兵感觉很浅,不知道怎么做。”要“研究”,就要“调查”。要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基层“采访”,与群众面对面,与调查对象面对面,与疑难问题面对面,以清晰的思路、良好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进行好采访、日历采访、谈心采访,在“采访”中架起“换位思考的桥梁”,到基层工作,就要把基层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练兵场,虚心学习,全面深入调研。一言一行都来源于个人知识,每一个计划都来源于实践。我们要把座位摆正,把腰弯下来,把袖子卷起来,用脚丈量基层的每一寸土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从群众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在选调生开展村情国情调研,不仅要查档案、查网站,还要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了解本村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村风民俗、基层党建、村民生活等村情。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数据,寻找共性,思考问题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疏通产业发展堵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痛点,消除村容村貌环境提升难点。
第三,联系群众立场坚定,回答急、急的民生问题。“时代是作者,我们是回答者,人民是评论者。”我们把群众的满意、群众的好评作为调查研究的准绳,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研工作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站在群众的角度“看事情”,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要更深层次地掌握、收集、整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就必须站在群众的角度充分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点对点”感受群众的生活状态,“面对面”掌握基层的发展情况,“心连心”推动问题的落实和解决。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实”字贯穿始终。无论远近,都要反复走访,每家每户都要直接坐在百姓旁边,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只有交心的聊天,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挖掘群众面临的问题,反映群众的意见,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困难和忧虑,改善民生福祉,在基层的每一个热点实践调查研究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交流发言: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 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