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在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亲爱的领导同志们:

202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深入学习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必须主动承担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文化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下面,我想提几点意见。

第一,要肩负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文化使命。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流和交锋的前沿,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采取多种措施建设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这是新时期高校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坚守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阵地。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党的理论创新,全面解读和深入分析习近平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要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通过研讨、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想政治的协同育人作用。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各门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工作力量。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只有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始终是坚持党长期执政的工作阵地。一方面,要加强高校dangwei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dangwei书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始终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正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高校发展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要不断完善高校基层组织架构,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各类学术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努力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校党员队伍,为坚守党在高校的工作阵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是坚守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为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人,高校必须坚守中国特色的学科阵地,加强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强化高校的意识形态管理权。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材建设。推进高校教材本土化,既要充分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又要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确保教材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加强对高校教材建设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教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教与学、提问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

第二,要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是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高校是连接古今中外、传承历史文化的桥梁,是大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开设经典研究、中医药文化、传统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文化素养。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穿汉服、读经典等社团活动,举办书法、绘画、诗歌等传统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舞台,让大学生在参与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一句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要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如组织师生整理经典典籍、查找历史档案等,发掘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深层内涵。

二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式。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如鼓励音乐、美术、民族学等学科交叉合作。要加强现代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比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空。高校要利用好网络传播,积极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积极加强中外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学习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平台,积极引导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营造持久健康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开展中外校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让外国留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内学生走出国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可以利用高校艺术团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到国外举办文化展览和演出,通过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各国人民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第三,要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靠人才支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行动指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解决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应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坚持性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可能性。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当代大学生要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根基,真正形成发自内心对党的情感依赖和思想依赖,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二是培养大学生坚定追求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每一个青年学生不懈奋斗、顽强拼搏,需要大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追求。大学生要承担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就必须始终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有世界大局观,把为人类进步、为世界和谐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动力。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天下一家”、“天下一家”的文化底蕴,传承着“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大学生要自觉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就必须培养世界格局和国际视野,坚持和践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追求,努力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是培养大学生坚持“三统一”。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对党的热爱、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在思想感情上,从理论和实践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艰苦奋斗中把个人前途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统一起来。高校要继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历史、热爱党、热爱历史、了解历史,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真正实现理论学习和实际行动的统一。大学生的个人前途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必须在奋斗中统一。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做大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把对祖国的忠诚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忘国家、不辜负人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中去。

第四,要肩负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文化使命。

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引领社会文明的先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高校要自觉肩负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引领人民追求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文化使命。

一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日常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把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规范体现在师生言行中,结合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认知走向行动。挖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在师生中广泛弘扬以伟大的党建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革命文化的激励和凝聚作用,引领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氛围。要加强对师生的道德教育,推动师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社会形成明哲保身、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自觉。

二是引领人民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高品质的新特点。高校要发挥独特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利用高校技术、知识和资源优势,着力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规律,形成校内外联动的文化交流机制,与地方文化部门、文化馆合作,推出一系列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演出, 文化讲座和文明宣传活动,以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积极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自觉把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吸引到农村,支持农村文化发展;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投影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化农村优秀民间艺术技艺、戏剧杂耍、民间工艺等。,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师生要主动深入农村,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人文风情的优秀资源,总结提炼农村良好的民风、乡风、家风,促进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交融互动。

我要说的就这些,谢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在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