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写作网101写作网101写作网

在全省民政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亲爱的领导同志们: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四川考察精神,市民政局把学习贯彻习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全市民政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职能,用心用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幸福城市更有温度感。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开启全市民政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民政事关民生、连着人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为民政工作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民政局聚焦群众迫切问题,找差距、加措施、提质增效,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实施高效治理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x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11689”总体工作思路,以构建老少边穷友好社会为总体规划,以“改革提升年”为主线,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实施八项民政民生 推进九项民政专项行动,坚持不懈开拓进取,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二是着力优化服务,开展“局长带流程”调研活动。统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办事群众或窗口工作人员身份办理一项民政业务,精准处理服务难点,在基层开展蹲点、体验式、解剖式调研900余次,完成调研课题76项,制定改进服务措施267项。三是实施智慧民政扩面提效行动和智慧民政开放行动,以智慧民政综合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数字化、智慧化民政运行新模式,实现民政业务管理从“条块分割”向“整体智慧”转变;建立常态化举办“民政开放日”政务宣传活动机制,邀请120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近距离了解民政服务;完善智慧民政发展“局局合作”模式,与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民政部门合作,推动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智慧化、智能化“局校合作”模式,构建民政部门与高校合作链条,与9所高校开展业务合作,建立民政智库联动机制。

二是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民情,完善分层次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特殊困难群众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基本生活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完善分层次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低保提标扩面行动,修订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规则,按照最低生活保障、供养、保障类别适当扩大低保救助政策覆盖面。目前,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覆盖30.9万余人,新增低保对象3859人。提高最低生活标准。从2023年1月起,市辖区和其他县(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收入910元和860元。截至目前,8.76万人获得低保2.55亿元,3.23万人获得优抚1.64亿元,6536人获得临时救助872.03万元。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部门间的联动信息共享机制和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开展走访特殊困难特殊群体专项行动。到目前为止,care已经访问了464,600个特殊群体。二是加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从2023年1月起,将机构照料和社会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000元和1400元,发放特殊群体子女生活补助1.61万人次,达到1936.9万元。着力推进四级无保护工作网络建设,出台《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指南》,规范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7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61个,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436个。市财政拨款1000万元设立了市未成年人保护基金。依托基金,试点开展关爱未成年人行动,重点解决240所中小学校34.5万名中小学生和700多名特殊群体儿童的近视、龋齿、精神疾病、脊柱侧弯等问题。三是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和关怀。帮助解决残疾人长期护理困难,从2023年7月起,将三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已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0.96万人次1.01亿元。实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进“两级中心、三级网络”建设,建成社区康复服务站118个,开展康复服务4.64万人次。继续推进第二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全面创新试点,完善“线下+线上”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网络,累计租赁康复辅助器具3.4万次。出台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治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数据库。截至目前,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3575人。

第三,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取得新成效。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继续完善以居家社区机构为依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高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印发了全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了三大类34项基本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已有5187名独居老人入住养老,为全市49.15万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2.81亿元,拨付2391.33万元,为2.6万余名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涵盖房间清洁、精神慰藉等多元化上门服务。在全国首批完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试点项目验收中,我市位列西部第一,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专项奖补资金。二是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完善“老年人15分钟服务圈”,以街道级社区服务综合体为枢纽,以“一院一中心多站点”为支撑,安排4870万元建设26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100个老年人餐饮服务点、20个社区服务综合体。加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县域以养护为主的养老院、镇域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域以互助站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三级网络建设,继续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转型升级。强化智慧养老服务,高效推进“智慧社区、养老一件事”建设,依托天府市民云APP,提供养老服务预约、高龄津贴核查等在线服务。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选择确定40家养老服务机构探索建设开放式复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已备案(许可)的440家养老机构,引导老年人选择规范的养老机构。三是促进养老与产业协调发展。深化养老服务领域“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降低养老机构准入门槛,将“设立许可”改为“备案登记”。目前,全市已建和规划建设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2.8万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床位39.9张。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鼓励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兑现1983万元,缓解养老机构经营困难。

第四,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在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上取得新成绩。深入推进婚丧嫁娶领域移风易俗工作,推动婚姻登记向服务导向转变,殡葬观念由薄葬厚葬向厚葬转变,全力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婚俗改革。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做好“婚育一件事”和“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的服务保障,实行工作日、周六延时登记,在“5·20”、“七夕”等登记高峰时段实行预约办理和分时、非高峰登记。截至目前,已办理结婚登记9.05万对。开展国家级、省级、全市性婚俗改革试点,鼓励推广集体婚礼、慈善婚礼等多种婚礼形式,倡导健康文明、朴素适度的婚俗文化,新建3个公园式婚姻登记处。二是继续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指导区(市)县编制完成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丧葬习俗改革,完善红白理事会,探索“礼堂殡葬服务”新路子,构建以集中殡葬中心为主导、社区便民殡葬场所为补充的便民殡葬服务体系,建设15个综合灵堂和10个便民殡仪馆。推进智慧殡葬建设,增强“一件事背后”的服务功能,建立便捷的网上办理机制。截至目前,已发放基本惠民殡葬补贴和节地生态补贴3380.5万元,惠及死者家属5.28万人。

第五,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在帮助社会治理提质增效上取得新进展。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工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优化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服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一是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全面建立居民区(院落)自治组织建设和“三有一公开”管理模式,开展“千村千社区签公约”行动,引导3045个村(社区)规范形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成功创建5个国家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村,2023年成功申报6个省级基层群众自治试点。二是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培育特色品牌,加强社工站(室)建设和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全市持证社工2.8万人,注册社工机构1000余家,共开发社区社工岗位5003个。开展社工关爱走访1亿困难群众专项行动,支持100个镇(街道)社工站、1000个村(社区)社工室为3.9万名特殊困难群众提供服务。三是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实施“新成立社会组织一件事验资”服务,培育社会组织1.2万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2.4万个。推动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强链建设,收集全市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605个,支持100多家社会组织解决市场开拓、资源对接等问题160多个。优化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将列入异常活动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643家社会组织数据推送至“信用中国”,清理“僵尸”社会组织269家,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3000余家。四是完善行政区划工作机制,优化地名管理服务。创新边界管理方式,试点边界联检智慧场景应用,推进“融E”品牌建设。开展地名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社区矢量地图修订,完成153个地名和189个建筑名称备案。推进全市首批历史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功申报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试点单位之一。五是加快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慈善社区(村)品牌孵化项目实施方案》、《资金监管方案》等系列文件,培育慈善组织52个,成功申报四川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试点项目9个,2023年推广慈善社区(村)品牌孵化项目41个。鼓励发展公益信托,备案25只单只基金1.06亿元的公益信托。

报告完成后,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在全省民政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