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历来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又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最大法宝。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习近平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的前提是双方同意。习近平同志指出,“结合”不是硬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高度契合。比如“服务大众、坚守信仰、增进和谐”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相通的;“民本、德治”的治理思想与“民本”的政治理念融为一体;创新自强的责任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国文化也把人置于家国和世界之中,都反对把人当作孤立的个体。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下为公、民为国之本、政为德、创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以德为本、信任和解、亲民睦邻等思想。它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最终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没有意识到的价值观融为一体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对应关系。他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发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创造了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背诵和重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和话语,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思维和理论原则的系统性,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在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人民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只有面向现实、与现实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性智慧和理性思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大地上闪耀真理之光。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研究问题中揭示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实践的“实践性”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以生动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宽广的历史文化视野,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两个结合”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结合”为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生机勃勃?关键在于中国的特点。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道路更加宽广、更加坚定。习近平同志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明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保证,也表明“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信和把握历史主动权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而且扎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每一步前进,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的立场,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文化成果,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信心、勇气和动力,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结合”打开创新空间空。“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开启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文化的主动权,有效地在道路、理论、制度上行动。正是这种创新,使我们党经过百年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壮丽的史诗。习近平同志说:“更重要的是,‘二次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更广阔的文化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通过“两个结合”,我们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主动性、历史主动性和文化主动性,发挥了文化对道路、理论、制度的强大优势,使道路、理论、制度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的基础上,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因此,“二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充分利用,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结合”巩固了文化的主体性。任何文化都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立得住、走得远,才能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习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成为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迫切困难和忧虑,国际变革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国的实际和时代要求作出了正确回答,达成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了中国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联系起来,与人民群众日常使用但没有意识到的共同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实践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扩大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敢于说以前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习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了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问题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 “两个结合”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精神的角度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从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活”的角度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xx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党员干部在理论中心组关于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的学习研讨文章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