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xxsj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
3.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己成为时代潮流。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4.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5.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6.xxsj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选择,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己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8.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xx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9.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10.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11.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
12.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xxsj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不能身体己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
1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xx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在长期实践中,我们xx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14.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15.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16.xxsj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xxsj形象地指出,“一带一路”就像一对腾飞的翅膀,正飞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
17.“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18.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19.“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这一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0.这一倡议要实现的最高目标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21.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22.“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要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把“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23.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不是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24.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5.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26.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必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27.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要把握好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发展以协商、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熟、稳定、牢固,是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要始终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深入开展各领域合作,共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要牢牢把握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方向,继续推进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要同金砖国家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巩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轮驱动”合作架构。
28.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应对重大挑战。
29.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xxsj指出:“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0.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全球性挑战越来越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31.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32.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33.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1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34.xxsj强调,我们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35.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大国要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矛盾分歧,平等对待小国,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36.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7.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各国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38.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姥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39.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0.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面向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权威金句35例
1.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xx的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xx的不懈追求。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xx都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xxsj指出:“xx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xx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总结我们xx建军治军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着眼于解决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
3.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zy,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把军队搞得更强大,这样底气才足、腰杆才硬。
4.必须服从服务于xx的历史使命,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巩固中国共产xx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担当起xx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5.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总结历史和现实需要,“军队的样子”就是强军目标明确的听xx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听xx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这三条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决定着军队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军队生死存亡。
6.强军目标要贯彻到部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用以引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要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想问题、作决策、抓建设,着力提高战略谋划能力、真打实备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狠抓落实能力,推动强军目标在基层落地生根。广大官兵要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努力在强军兴军征程中书写出彩的军旅人生。
7.xx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xx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我军是xx缔造的,一诞生便与xx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在xx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建军以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xx的坚强领导。
8.正是因为枪杆子始终掌握在xx的手里,才保证了我军在长期复杂斗争中没有迷失方向,才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xx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xx走。
9.坚持xx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的。xx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经过长期发展,其制度日臻完善,形成了包括坚持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xxzy、zy军委,zy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实行xx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实行xx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10.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宪法和xx章规定的,是坚持xx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国家大柄,莫重于兵。”对这项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要从xx、国家和军队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军委主席负责制,解决的是我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问题。zy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就是zy军委主席负责zy军委全面工作,领导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切重大问题。
11.坚持xx对军队绝对领导,首先全军对xx要绝对忠诚。这是马克思主义建xx建军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我们xx长期以来建军治军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xx忠诚必须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衡量我军是不是政治上合格,可以讲很多条,但归根到底要看这一条。对xx不忠是对xx和军队的致命威胁,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反对。要加强忠诚度鉴别和政治考察,搞好“政治体检”,防止“带病提拔”,确保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对xx绝对忠诚的人手中。
12.着力提高坚持xx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能力。要不要坚持xx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是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我军是xx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这是高度一致的。
13.当前,敌对势力加紧实施“政治转基因”工程,极力鼓吹“军队非xx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对我军官兵拔根去魂。要深入开展军魂教育,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占领部队思想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确保全军始终同xxzy和zy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xxzy和zy军委权威,坚决听从xxzy和zy军委指挥。
14.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我军是执行xx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这个本领就是指能打仗、打胜仗。我军许多年没有打过仗了,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这两个问题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全军要把备战打仗作为主责主业,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15.强国强军,战略先行。军事战略科学准确,就是最大的胜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我们xx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要毫不动摇坚持,同时要丰富和完善其内涵。要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前移指导重心,把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统一起来,把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
16.要构建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把新时代军事战略思想立起来,把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立起来,把备战打仗指挥棒立起来,把抓备战打仗的责任担当立起来。要加强战争和作战指导,解决好未来打什么仗、同谁打仗问题,把握现代战争规律和战争导规律,努力提高战争指导水平。
17.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现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中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指挥对抗的作用空前上升,作战指挥战略性、联合性、时效性、专业性、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
18.要着力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联合作战统一筹划、统一指挥大方向,加快打造坚强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19.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要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我军威慑和实战能力。做好随时打硬仗的准备,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反恐军事斗争准备摆到战略位置抓紧抓好,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0.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军事训练实际上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要坚定不移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作为中心工作,强化战训一致思想,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训风不正是对官兵生命、对未来战争极大的不负责任。要进一步端正训风、演风、考风,坚决摒弃训为看、演为看等弄虚作假的训练恶习。
21.思想的锈蚀比枪炮的锈蚀更可怕。一支军队衰败往往是从滋生“和平积弊”开始的。要以整风精神对“和平积弊”来一个大起底、大扫除。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xxsj指出:“我军历来以敢打敢拼闻名于世,过去我们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必须人力培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
22.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军事能力必须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相适应。xx的十九大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强调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23.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让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努力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新型军事管理体系、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新型军事人才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24.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在长期实践中,实行革命的政治工作,保证了我军始终是xx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提供了不竭力量,使我军始终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作风。要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把理想信念、xx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25.保持政治整训劲头和力度,着力整顿思想、整顿用人、整顿组织、整顿纪律,把军队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xx的领导和xx的建设工作,锻造坚强有力的xx组织,锻造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把xx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26.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我们这支军队,靠改革创新走到现在,也要靠改革创新赢得未来。面对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不改革,不全面改革,不彻底改革,我军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27.必须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加快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推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构建起zy军委一战区一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zy军委一军种一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实现军队组织架构历史性变革。
28.推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改变长期以来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力量结构和兵力布势,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对军事政策制度进行系统、深入改革,深化军队xx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重塑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改革军事管理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
29.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
30.必须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把我军建设模式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创新型人民军队。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强化战略管理,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和我军建设质量效益。
31.法治是现代军队的鲜明特征,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强化全军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加快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下大气力治松、治散、治虚、治软,向一切不严不实问题开刀,确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32.强国往往是经济和军事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国防实力要同经济实力相匹配,不然就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安全保障。必须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这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33.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目标是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逐步实现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要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军队要善于运用社会一切优质资源和先进成果,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34.军民融合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内容多,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着眼谋取战略竞争新优势,推动融合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提高海洋、太空、网信、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
35.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1写作网 » 人类命运共同体权威表述40例
最新评论
领导讲话千遍一律,而核心就是捞干的
交流发言最重要的是感召力